关于提升体育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 投稿狗子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787次
  • 评分4
  • 64
  • 0

申 晨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体育类大学生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群体,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其就业难成因主要是:体育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就业市场分布不均。提升体育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举措主要是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能力和注重培养差异性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体育类大学生;素质能力;就业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突出。体育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行业的垂直性,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1 体育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学生就业理念有偏差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体育类大学生因其专业特殊性,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投入成本较高,让部分学生在就业单位选择上形成较高的期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大城市体制内的工作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在他们眼中留在大型城市里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当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体育类就业岗位接近饱和,包括体制内的大多数单位都选择211、985类大学,同时还要和研究生竞争,这就给很多学生心理落下落差。体育类学生在专业训练上的投入比一般专业的学生要大,因此在选择工作上需要寻找认同自己价值的岗位,而用人单位往往对应届毕业生存在有“眼高手低”的看法,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理念容易产生偏差。

1.2 就业岗位范围较狭小

近年来,体育类毕业生逐渐增多,而匹配专业的岗位并未有太多的改变。体育教师、私人教练和社区体育指导员是主要的就业岗位。但很多高校是围绕着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管理工作者、体育经济工作者、体育新闻工作者等行业人员来培养人才。同时,跨专业就业冲击了体育类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尤其是从事体育产业类的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白热化的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和压力。需要体育类专项特长的单位往往偏爱于省运动队退役的专项运动员,而需要体育经济和管理类的单位优先选择国家重点大学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这对于刚走出校门的体育类毕业生更是难上加难。

2 体育类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体育类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不是单一的。这既有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也和学校招生、大学生自身素质相关。

2.1 体育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发展,群众对体育需求增加,国内体育类毕业生需求量逐渐增多。目前我国体育类专业办学单位繁多,据粗略统计,全国有144所普通高校设有体育院系、有62所民办高校设有体育院系、有33所独立学院设体育院系,近12所纯体育类院校,体育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很多高校在教学质量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不严谨、培养质量监管不规范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水平不一。这使得包括非术科专业的体育类学生整体专业优势不够突出,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欠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2.2 学生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就业市场偏向于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聘人员。而目前高校体育专业多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导致就业接口不对接的情况。造成部分体育类大学生技能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接触体育的时间较短,并未接触过系统的训练。他们往往是通过短期培训、冲刺训练,并未真正掌握体育的本质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就进入了社会,二是开设体育类专业的高校软硬条件并不达标。为了实现扩招的目的,在体育训练场地、教学师资、课程设计都未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招生,学生在这种教学条件下学习,大大增加了提升专业技能的难度;三是教学内容设计并未与就业市场需求相接轨。

2.3 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就业市场分布不均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在较低的层次,无论是体育本体产业,还是体育外围产业,无法满足体育专业市场的潜在需求。而且我国目前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体育市场活力不足也是造成体育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另外国内体育人才都争相涌入一线城市,造成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而且体育类毕业生就业面不广,能够正式签约的单位多是大众健身房、体育器材用品商和服装公司等,国内体育广告商、体育赞助商和体育保险业还处在萌芽阶段。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体育类毕业生就业范围狭窄,形成学生就业环境困难的局面。

3 提升体育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体育类大学生给人的形象一般是阳光自信,洒脱自然,但也存在不少人对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存在偏见,改变成见最重要的是加强自己基础能力,树立一个良好的就业形象。体育类大学生需要培养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就业观念、人际沟通能力、应聘的能力。

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现今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就业观。一是消除消极就业的想法,主动积极就业;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坚持创新信念;随着全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内的岗位和市场不断接轨。三是要有创业意识,如果条件允许,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应该尝试自主创业,创造新岗位。其次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成功的事业是依靠出色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尊重他人、不善于表达自己,这样容易错过了好的职业岗位。最后应该加强应聘能力。简历撰写、职业规划、笔试技巧、面试技能等是大学生应聘能力的主要部分。通过加强职前培训,明确自身定位、掌握求职方法、避开择业误区。

3.2 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

体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要以市场化为导向,面向企业,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应探索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体育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以当下就业率为初始指标,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设置,依托竞争力强的专业,提升办学层次和专业规模。加强学校与企业交流,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上要具有前瞻性,适时地针对专业招生名额进行调整,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拓宽宣传渠道,主动向外宣传推荐毕业生,邀请对口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参加毕业创作作品展等重大活动,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其次是培养特色人才,满足就业市场空位需求。体育类办学院校既要实行规范教学,动满足当地社会经济需求,形成办学特色。比如培养体验式培训师。体验式培训是有力量、有效且具影响力的培训方式。体验式培训师是这一学习模式的实施者,培养体验式培训师符合当今市场需要。学生未来可以选择的岗位有拓展培训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教育咨询公司、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专职人员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

3.3 注重差异性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分工决定了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这种特征要求劳动者知识与能力具有不相同的特点性质。首先要开展创业教育,增强体育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现在国家政策鼓励毕业生创业甚至是休学创业,高校要重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一是开设创业选修课程,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二是举办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的讲座,激发学生创业动力;三是申请大学生创业基地和专项基金,为创业提供平台支撑。其次是开展创新型比赛活动,促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四是高校要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增加公选课数量,培养个性色彩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蒋黎,方建江,何旭娟,等.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 2014(34)

2 何旭娟.现代高铁的景观设计[J]. 中华建设,2014(2)

3 何旭娟,余洁,王警可. 特殊大学生群体自信状况调查及培养策略[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12)

4 何旭娟.节水型园林景观建设研究[J]. 现代园艺,2014(9)

(责任编辑 梁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