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对接研究的综述

  • 投稿大地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32次
  • 评分4
  • 74
  • 0

陶然欣

摘要: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共同存在于我国社会是长久以来的事实,关于二者的对接问题理论界早有研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背景的变化,二者本身也在产生革新变化。新观点的不断出现也极大丰富了中国哲学体系的研究,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近十年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各种观点进行分类整理,以此来探究二者的对接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儒家;意识形态;对接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然而近代以来一批批仁人志士寻找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的背景下,中国被迫引入了具有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对接问题便从那时就展开了争论,对于该问题的争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研究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对近十年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足和对研究前景的展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关系

1.对立说

“对立说”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分别作为中西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在中国的土地上只能存在一种,不存在互融甚至共存的现象发生。虽然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后经过了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终究仍然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时代性、阶级性甚至功能性都决定了双方不可能出现对接和融合,甚至还存在“要马统则不能有儒统,要儒统则不能有马统,两者不可得兼”的声音存在。在对立学派上,争论双方基本上处于两个相对立的阵营和立场,围绕着谁更应该占据中国主流思想展开争论。

⑴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上对儒学采取彻底的批判态度。这种思潮早已有之,无论是五四时期还是文革时期,儒家文化常常被认为是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思想而受到批判。甚至在上世界九十年代,还曾一度出现一些偏激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他们仍然自认为掌握了科学的普遍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得拒斥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二者只能取其一。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封建思想的儒家思想必须根除。在近十年中,持有此观点的学者已经鲜有可见,反而“对立论”的最大争议在于另一个阵营。

⑵站在儒家文化的立场上,恢复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代替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的出现已有几十年的时间,尤其是近几年,在我国国力逐渐强大,中国文化自信度上升之后,一些学者以“新儒家”自我标榜,认为中国本就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是对本国文化的入侵。只有恢复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所安立的儒家文化,“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才能将民族特色恢复。这种观点较多存在于台湾及海外地区,并从海外传递至大陆,形成“精神反哺”之势。蒋庆(2005)提出了儒学要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当今中国的“王官学”地位、“宪法原则”地位的政治主张,要“通过儒者的学术活动与政治实践,将‘尧舜孔孟之道’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即国家的宪法原则写进宪法,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把儒教的义理价值尊奉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

2.互融说

“互融说”也可以称为“等同论”、“融合说”,持有这种理论的学者认为儒家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儒家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一样,可以相互混同,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和儒家文化趋于一致,从而实现完美对接。“互融说”注重关注两种思想的融合点,认为两者可以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互利互助,从而融二为一发展为更高级的新理论体系。

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场的人认为,儒学现代化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化。这种观点主要认为儒家作为落后封建文化,先实现自身的改良就是要向马克思主义看齐。如闰周秦(2009)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认为旧文化必须向新文化靠拢,通过学习新文化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儒学是旧文化,而马克思主义是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文化,因而儒学必须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实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

站在儒学现代化立场的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儒学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这一命题的出现,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中国化就是儒家化。如金观涛从深层结构说的观点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后来被中国人所接受就是因为实现了儒学化的改造,获得了与儒学同样的深层结构。郭齐勇(2009)更是明确认为:“没有儒家文化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化。所谓‘中国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儒学化。”

不过也有专家对这种互融论的提出了怀疑。方克立(2008)认为是这种观点无论是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可取的,有混淆二者界线之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有相容相通之处,并不能否定二者还各有其本质的规定性,不能抹煞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和界线。互融论过分片面关注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契合点和互补性,但是此观点忽略了两种思想的根本性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相反,儒学现代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要重新认识儒学、重新理解儒学,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两者存在着质的不同。

3.主体论

目前在中国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共存的现状,出现这样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虽然共存,但二者地位并不相同,有着主次之分,从而产生了主体论的思想。有的研究者认为作为我国原有文化思想理论本体,儒家文化通过自身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现今理论从而实现二者思想对接。郭齐勇与汤一介从文化守成主义的角度来论述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汤一介(2010)分析出中国自身的文化是源头,马克思主义是汇入的流。这个问题做好了,就可以树立起儒家传统文化的主体性。

与上述观点相对,现在更多的的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本体,形成“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关系”学说。该观点认为作为当代中国“主导意识”的马克思主义,依靠其科学性的理论体系,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儒家传统文化虽然存在着一些封建意识,但其精髓理念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成为中国人树立道德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凝聚民族群体的理论依据。因此学者们从发展的角度,强调立足现实,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而又不割断历史,将有价值的历史资源转化为支援意识,古为今用。康宇(2013)认为在二者相互促进发展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立场与政治立场,对儒学采取有“扬”有“弃”,明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间“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关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彻底实现。

4.并存说

从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至今,两种文化思想在中国并存多年已是事实,并存说正是基于这一事实而产生的观点。马克思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我们要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探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并存过程的对接点,求同存异,实现“兼容”,实现二者的对接。张岱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能在中国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当中包含了众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理论和思想,以至于在度过了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在接触到现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能够十分迅速的接受并为己所用。他认为唯物论、辩证法以及大同社会理想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都是二者的对接点。关于对接问题的研究,学术界认为二者存在相似、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理想。儒家传统文化蕴涵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契合性。儒家思想对大同社会的描绘和渴望在《礼记·礼运》中得到表述。通过其对大同社会详尽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文化对于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为主要特征的大同社会的构想是十分完美的。这可以说是儒家传统文化想要实现的最完美的社会形态,无论是社会机制运转,还是人际关系,都接近完美。巧合的是,马克思主义所构想的最高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形态中,许多美好的理想细节都与大同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大同”思想早已成为人民长期怀念的理想境界,与共产主义有着相通性,两种思想殊途同归,对于未来生活的相同构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实践观。儒家思想宣扬知行合一,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种重在实践的观念要求人们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内涵。除此之外,儒家号召才学之士积极入世以此来为他人谋幸福,从实践当中体现出学有所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个人的奋斗目标,实现小我的同时成全大我。在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他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相类似的是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要求马克思主义者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统一,在制订目标时就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保持一致,以此来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价值和国家民族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断通过自身实践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3)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是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法思想在儒家传统学说中早有体现,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物极必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经典辨证思想就出自于儒家经典之一的《周易》中。这些辨证思想中蕴涵着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只不过儒家经典学说中的辩证法思想更多的是出于通过实践而总结出的经验,但这种辨证思想的产生在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中国人民开启了早期哲学智慧,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天然性的保证。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济世救民的情怀,天下为公的理想,实践理性传统、唯物论思想、辩证法理念等等都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些理念保持着天然性的一致,这些相似甚至相同的哲学理念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内在性的统一,为二者的对接减少了隔阂,增加了对接的可能性,这也是二者可以并存于中国的必要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不足

1.视域问题

视域问题即研究角度问题,通过对近十年的研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还是儒家思想研究者,在分析问题时往往过于片面,难以用一种客观、科学的角度审视两种意识形态。正如张舜清(2009)说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融合并非一个单纯的问题。这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家哲学、如何认识“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过去”的儒学和“现在”的儒学等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两种思想已经渐渐融入中国人思维意识,尤其是后者,其影响可以说是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两者对接过程中,首先要回归经典,去除思维定式或者是知名学者的影响,从理论原著中去发掘,去思考探究。例如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能够读懂外文原著的恐怕少之又少。毕竟马克思主义作为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意识形态,如果不是从最原始、最根源的地方去探索,而是站在他人理解的基础之上来研究,难免会受到他人影响。至于儒家文化的研究者,尤其是新儒学的研究者,既要肯定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又不能夸大儒家现代化的作用,更不能提出所谓“儒化马克思主义”的伪命题。就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关系研究来说,这样做,丝毫不会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功能,相反只会在深层次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功能,并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研究较少且重复研究现象严重

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挖掘出了很多新的论题,但从总体来看,研究课题缺乏创新,重复研究现象较为严重。张梦涛(2013)通过对2004年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研究对象没有出现实质性变化。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研究的视域不够开阔,创新能力不足。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对接问题的讨论上,一方面要分别从纵向历史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家传统文化现阶段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一棘手问题。经过前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家传统文化的研究,现阶段该问题的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创新不足,重复研究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状,开拓视野,转变视角。要注意到,随着时代演变,当今的社会意识形态正发生着剧烈震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量空前激增。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论界更应该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儒家传统文化为补充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而不是一味讨论二者谁主谁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家传统文化的研究终究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尤其是要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解决现实问题,从实际出发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避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水平的倒退,这才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繁荣的精神源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对接研究展望

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是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并向前发展着的,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对于存在于我国的两种最主要的文化思想,我们需要从实践的层面和理论的层面说明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与生长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传统文化的结合。因此,任何企图离开马克思主义、儒家文化的努力,都无济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解决,都只能将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引入歧途。儒家文化乃中华传统文化“固有之物”,是民族特质的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虽系“外来之物”,但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的大力宣扬,它事实上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最核心的构成部分。只有充分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关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同时为我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丙戌阳明精舍之行——蒋庆等人谈儒学当下发展路线[N].儒学联合论坛,2006-9-4.

[2]邢起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当代价值之交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0(3):12-14.

[3]方克立.大陆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5):17-22.

[4]闫周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J].学理论,2009(5):40-41.

[5]鲁力.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J].邯郸学院学报, 2013, 23(3):31-35.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