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26
  • 阅读量75次
  • 评分0
  • 0
  • 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诞生于欧洲,不断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得到了传播和推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必定要与各国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信奉者的批判继承,不断发展变革,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的具体化、中国化。[1]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的革命,以及国家建设、改革开放等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创新发展而得出的切合实际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说白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中国这样一个映映大国得到迅速的传播,这是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在近代史上是一个顽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在19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首的革命先烈首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旗。但是在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有许多中国领导人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甚至一味的照搬欧洲和苏联的模式,结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中,部分领导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导致两次革命损失惨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和苏联的经验,并以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2],严厉的批判了我党中脱离实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者。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有机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革命的的生死枚关时刻,毛泽东的理论实践挽救了革命,挽救了我党,这也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同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在中国的先河,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灵魂,毛泽东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同时还应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从这一理论出发,毛澤东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工农统一战线。所以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其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胜利,更进一步的说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中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起到最关键性的人物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文革动乱的十年,中国经济一片萧条,国民思想顽固守旧。面对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策略。并要求我党全面解放思想、进一步强调实事求是的作风,对我国到底改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打破常规的顽固守旧思想,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能够把中国带向富强民主的新时代之路,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勇敢的举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吹响了号角。


  邓小平理论在唯物史观的发展中又取得了新的成就,他对中国的社会本质,社会主义发展的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提出了详细的论述,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践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不仅在唯物史观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更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没有过多的在理论上对“斗争哲学”进行批判,而是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抨击了“斗争哲学”的片面性。[4]从“一国两制”,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论断中,邓小平理论仍属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已为辩证法的中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是以胡惊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前任国家领导人的理论实践,最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防、科技、教育以及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正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的迈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应做出新的回应。


  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上大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机,但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与发展的最佳契机。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论述,并根据中国的实际,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论断,还分析了许多关于中国如何发展的实际问题,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路线。邓小平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出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创新中求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同时邓小平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外部条件、发展动力、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等等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成了指导性的战略的方针。[5]


  四个人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提升,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批判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构想。改就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灵活应用下,得以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断发展壮大,而且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起到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在世界无产阶级事业发展史上也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l]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董利荣(1992—)性别:女,籍贯:河北邯郸,学校(单位):沈阳理工大学,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