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考场作文快速立意的先导

  • 投稿中本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19次
  • 评分4
  • 56
  • 0

教学缘起】

考场作文自有其特定的规则和技巧,考生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快速入题,明确中心。而不少考生在这方面痛失分数,有的目中无文题匆匆下笔,导致开头拖泥带水,不知所云;有的硬套准备好的材料,强行嫁接立意,导致材料与中心严重脱节;有的思考肤浅,立意平平,落入俗套,甚至低幼化……此外,受阅卷时间和条件限制,阅卷老师很难把每一篇文章看仔细,往往更关注文章的开头。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如何在开头快速破题、准确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作文指导的实践来看,开篇破题不失为一种为文章快速立意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引出立意

乐曲要有主旋律,文章要有主题思想。写文章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它往往是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认识、分析这个世界后,从生活中获得本质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借此来影响、教育和感染读者。其中这本质的东西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使考场作文快速破题、准确立意的方法。

二、点评范例,诠释破题

教师呈现中考满分作文的开头:

1.在那成功的背后,总有一个苦涩的开端。(《开端》)

2.呵护是一种爱。呵护他人是一种爱的付出,被他人呵护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呵护》)

3.有人说,生有苦难,活着即炼狱;有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人说,自古英雄多磨难……由此看来,生活即是一棵长满苦难之果的大树,而我们,只有学会了咀嚼苦难,才能真正学会品味人生。(《咀嚼苦难》)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这些作文的开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用简洁有力的语句,巧妙地将文题嵌入句中,构成具有一定哲理意味的话,形成文章的中心或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给阅卷老师以视觉上的冲击。我们称这种开头为“开篇破题法”。

所谓破题,就是在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点破题目的要义,用简洁的语言鲜明地表达出文章的中心。其作用主要有三点。首先,它能提醒考生进行正确审题,快速确立文章主题,保证文章中心明确。其次,它符合考场作文的写作规律,考生拿到文题后,最好是先立意再选材。实践证明,很多考生因没有破题的思维过程,导致文章中心不明或偏离题意。第三,开篇破题既是文章立意的需要,也是对阅卷老师的关怀!阅卷老师曾这样慨叹:“你寒窗苦读十余载,而我们只有90秒。”开篇破题使文章开头简洁而中心明确,可以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回归课本,总结方法

开篇破题,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很好的范例。请同学们阅读几篇课文的开头,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开篇破题的。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2.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鲁迅《故乡》)

3.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札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不二法门。(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4.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培根《论读书》)

(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分析开头与整个文章的关系,理解开头立意的作用,体会其破题方法。)

例1开篇直抒胸臆,扣住文题“背影”。“二年余”“最不能”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传达了“我”对久别父亲的特殊情感,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特定情景下的“背影”的回忆。我们称这一破题方法为“开门见山,直接扣题”法。

例2开篇写“我”渐近故乡时看到的萧索景象及悲凉心情。现实中“我”的“故乡”破败、荒凉、萧条、冷落,处处充斥着“悲凉”,简直就像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画。“我”触景生情,“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悲凉”二字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对“现实故乡”的渲染,与“我”“回忆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称这一破题方法为“写景状物,渲染文题”法。

例3开头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名言,交代题目的来源,揭示了全篇论述的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了解。“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话题——敬业和乐业。我们称这一破题方法为“引用名言,揭示题旨’’法。

例4开篇介绍读书目的。作者先总后分,采用排比的方法,气势不凡,从怡情、傅采和长才三方面说明读书的目的。这种排比开篇,不是为了追求语言形式上的美观,而是在排比中顺势点出文题。我们称这一破题方法为“妙用排比,顺势点题”法。

四、快速破题,纵深思维

无论是用何种方法开头,都要求考生在拿到文题后,能快速理解文题,确立一个新颖而深刻的中心。

(一)以“凝聚”为题指导训练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首先,“凝聚”本意指气体变浓或变成液体,后来指“聚集、积聚”之意。

其次,“凝聚”是一个动词,思考时可以围绕文题,在其前后补充相关要素,如谁来“凝聚”——确定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可以想到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社会中的群体等;“凝聚”什么——确定文章立意、主旨,可以想到亲情、友谊、爱心、智慧和力量等;如何凝聚——确定文章内容、选材,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选择凝聚的内容和对象,进行自由发挥。

第三步,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文章的主题通过精练的词句表述出来。如“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

第四步,运用前面已学的方法,构思文章的开头,精心雕饰不同凡响的“风头”。

展示学生的优秀开头,并交流文章简要内容和主旨:

1.无数颗小水珠凝聚起来,欢呼着东流入海;亿万座星辰凝聚起来,撑起夜幕中璀璨的星穹;我的亲人则用他们的关怀,为我凝聚了爱的力量。

采用“妙用排比,顺势点题”法,确立亲情凝聚爱的力量这一中心,文章围绕个人成长过程中受到几次亲情关爱而倍感幸福的事展开。运用这种方法破题的精彩“凤头”还有:

(1)春天对花朵的爱,凝聚在那一阵阵花信风中;夏天对鸣蝉的关爱,凝聚在那一滴滴露水中;秋天对大地的关爱,凝聚在那一片片落叶中;冬天对土地的关爱,凝聚在那一片片雪花中。我们对姥姥的关爱,就凝聚在那善意的谎言里。

(2)海的浩瀚凝聚了每一滴水的无私,土地的广阔凝聚了每一寸泥土的无私,社会的和谐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微薄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3)舞,是夏蝶穿过阳光的轻盈;舞,是游鱼亲吻涟漪的温柔;舞,是清风抚摸春水的闲适;舞,是凝聚了汗水与努力的腾空一跃。

2.窗外北风呼啸,室内温暖如春。夜深人不静。全因为所有的施爱和被爱,所有的付出和回报都在此时凝聚。

采用“写景状物,渲染文题”法进行破题。室内外环境的对比,突出人物内心涌动的情感。文章重点描写作者在夜深人静勤奋苦读时受到母亲关爱的事,以传达亲情凝聚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破题的精彩开头还有:

(1)明媚的阳光斜射过一尘不染的玻璃,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仔细嗅一嗅周围,家中似乎凝聚着亲情的味道,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一次。

(2)撑,一柄古老的油纸伞;负,一把散着幽香的焦尾琴。指尖扰过荷的清雅,掠过紫檀木桌椅的斑驳,随着炊烟柔柔地延伸,我不禁低语:江南,因这一花一叶,青砖白瓦的凝聚而变得精致韵雅。

3.爱与被爱有时很简单,甚或仅仅凝聚在一个芒果上。

作者将亲情凝聚集中在一个普通的“芒果”上,全文围绕“芒果”进行构思,作为线索结构全篇,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自然引入下文的回忆。运用这种方法破题的精彩开头还有:

(1)美丽的灵魂如同缤纷的色彩。只有凝聚在一起,才能绘出色彩波澜的油画,才能勾勒出多彩的人生。

(2)纷繁世界,弱水三千;浩荡中国,上下千年。是什么凝聚了中华民族超迈的灵魂?是什么凝聚了泱泱大国灵动的精神?是文字凝聚了我们,是我们凝聚了文字……

(二)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告别”为题,快速破题立意。

(学生思考分析,师生交流。)

在“告别”后面加宾语,如“告别狭隘之心,提升人生境界”,“告别诱惑,学会完善人生”,“告别自卑,阳光生活”,“告别童年,就这样慢慢成长”……在“告别”前面加动词或副词,如“学会告别,是人生的一大智慧”,“理智告别,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有的同学追求新颖深刻,对告别这一行为的内涵进行阐释。如“告别——一种胆魄”“告别——人生新的开始”等,这样的破题立意,既深刻,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教师小结:

上面讲了几种开篇破题的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其中的道理却是相同的,即考生在拿到文题后,要增强立意的意识,养成立意的习惯,学会一语破的、高屋建瓴地打开作文思路,为整个文章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210024)

编后絮语

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说的是开启全篇时,要像凤凰头部那样小巧而华美。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文章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获得一出场就可以夺人耳目的效果。在考场作文中,如果开篇破题简洁、准确,不但可以迅速确立作文的思路,让阅卷老师对文章的中心有明确的把握,而且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为自己的作文赢得很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