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生物遗传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 投稿穆刀
  • 更新时间2016-06-14
  • 阅读量513次
  • 评分4
  • 67
  • 0
 遗传学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的核心内容,课本内容讲得通俗易懂,但学生做题时却经常感觉迷糊,有挫败感,没有学习信心,一到考试时,就考不了高分,直接影响了将来的高考成绩。下面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及本人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高中生物遗传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遗传学中涉及的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例如,在讲述“相对性状”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什么是性状,待学生理解什么是性状后,再列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子,如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狗的黑毛与白毛、豌豆的高茎与矮茎等,引导学生理解相对性状。这种通过举例对概念加以归纳,再通过学生针对概念的回答加以纠错的做法,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 
  二、要求学生高度重视课本实验 
  高中生物遗传学涉及许多实验,若学生在学习中不加以重视,搞不清楚这些实验的内涵,就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旦考试时遇到课本之外的实验题就会束手无策。因此,教师要要求学生高度重视课本实验。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进行杂交(正交和反交),子一代再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命题人可以命制多种类型的题目,如“现有褐鼠和黑鼠两个种群,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判定褐鼠和黑鼠的显隐性”。这是高三生物月考试卷中的一道实验设计题,80%的学生都做错了,原因是对课本实验理解得不够透彻。由此可见,考试中的很多实验题都是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高度重视课本实验。 
  三、强化典型例题分析,促进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遗传学中涉及很多计算题,不少学生在遇到计算题时,总是没有解题思路。对此,教师可以多列举一些遗传学的典型例题,并强化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准确答题。例如,对于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自交和自由交的问题,教师可举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如已知果蝇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灰身)和b(黑身)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让基因型为Bb的果蝇自交,得到F1。 
  (1)取F1中全部灰身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中不同体色的表现型之比为多少?(灰身个体∶黑身个体=8∶1) 
  (2)取F1中全部灰身个体基因型相同个体杂交(自交),则子代中不同体色的表现型之比为多少?(灰身个体∶黑身个体=5∶1) 
  第(1)小题分析: 
  在F1中全部灰身个体中BB占1/3,Bb占2/3,得出B的基因频率=2/3,b的基因频率=1/3。也就是说,在全部灰身组成的种群中,雄性产生B型精子的概率是2/3,产生b型精子的概率是1/3;雌性产生B型卵细胞的概率是2/3,产生b型卵细胞的概率是1/3;它们自由结合,要产生bb基因型(及黑色个体)的概率=1/3×1/3=1/9,则灰身个体的为8/9。 
  第(2)小题分析: 
  1/3BB→1/3BB(灰身);2/3Bb→2/3(1/4BB(灰身)∶2/4Bb(灰身)∶1/4bb(黑身)),即灰身个体:1/3+2/3×1/4+2/3×2/4=5/6,黑身个体:2/3×1/4=1/6,由此可知:灰身个体∶黑身个体=5/6∶1/6=5∶1。 
  由此可以看出,在解决遗传类问题时,教师可以把一些类型相似的,学生容易出错的习题放在一起,当作典型例题教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之上就能举一反三了。 
  四、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和规律,并将规律应用到解题中 
  学习生物遗传学知识时,如果一味地做题,而不去思考总结规律,就会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情况。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总结解题思路和规律,并将相关规律应用到解题中,学会触类旁通。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类型以及概率计算时,可在讲授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遗传看女病,显性遗传看男病;女病父(儿子)正非伴性,男病母(女儿)正非伴性。”根据这个口诀学生可以通过看遗传图,进而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类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遗传病遗传类型都能按照这个口诀来判断,学生可以按照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在计算遗传病的概率时,一种遗传病的患病概率计算往往不难,但涉及两种遗传病的概率计算时,学生总是容易出错。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推导出公式。这样学生在碰到遗类传方面的计算题时,直接套公式计算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总之,遗传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探讨过程,只有强调概念,重视实验,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遗传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