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禁忌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28
  • 阅读量17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文化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对某些话题和语言系统中某些词汇表现出“回避”行为。于是,语言中便出现了禁忌现象,而这些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称谓禁忌数字禁忌词汇禁忌话题禁忌


  语言禁忌作为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藏。文化的所指极其广泛,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属文化之列。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并不是可以涉及任何话题,也不是可以随便地使用语言系统中的任何词汇。英语中有些禁忌和汉语是一致的,但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使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在许多方面存有不同。下面本文将围绕称谓禁忌、数字禁忌、词汇禁忌、话题禁忌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称谓禁忌


  语言交际中怎样称呼对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谓方面的禁忌迥然不同。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汉语中称谓禁忌主要涉及讳名的风俗,在封建时代,对于帝王、圣人、尊亲、师长、官吏的名字,绝对避讳。而汉语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禁忌沿袭到今天: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绝对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唐突无理、大逆不道。在人际交往中,不但晚辈忌呼长辈的名字,而且在不很熟识的同辈之间也忌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这些禁忌的传承,反映了汉民族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而在讲英语的国家,尤其在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名言“Allmenarecreatedequal”,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因此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有那么多忌讳。西方人通常用名字称呼他人,如称Mike,Jane,Bob等。而不称Mr.Black,Miss.White,初次见面亦是如此。理由是他们认为Mr,Mrs,Miss等称呼过于正式,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称呼方式不仅适用于同龄人也适用于不同年龄者,而并不认为这样做会降低双方的身份和地位。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之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


  二、数字禁忌


  在中国,数字“4”字和“死(死亡)”、“7”字和“气”有几乎相同的声音,所以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愿使用这两个数字,因为它使人联想起“死”、“气”。人们尤其要避开14,因为其发音像“要死”,所以现在有些楼层为了销售是直接跳过4层和14层的,避免大家觉得不吉利,而不选购房子。还有73和84,中国人认为这是难过的生命关口,传说孔子死于73岁,而孟子死于84岁。而6、8被认为是“顺”、“发”的数字,则被人们看重,在买房,选车牌,选电话号码时,人们都希望选择带6、8这些吉利数字的,所以经常也会出现高价抢购号码的情况。“久”是9的谐音,所以自古以来上层统治者都希望国泰民安,江山稳固,以便久治天下。于是紫禁城门上便有九颗大门钉,恰如所谓“九九归一”的说法。在西方国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忌讳数字是13。由于《圣经》中载有第13个人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英美人普遍反感“13”这个数字,因此,13号被普遍认为是不吉利。门的号码没有13,公寓旅店等高层建筑物上很难找到第13层,他们不容许13人共进晚餐。在西方国家另一个禁忌数字是星期五,它也一直被認为是不吉利的日子。这种禁忌长期影响人们可能不仅因为他们相信耶稣基督是在周五被钉上十字架的,而且还因为多年以来周五是罪犯被处决的日子,俗称“刽子手的一天”。


  三、词汇禁忌


  (一)外表仪态


  在涉及身体长相、体态方面的用词上英美人也大有讲究。他们一般不用ugly来形容长相和体态不佳的人。而用plain、ordinary来代之,忌讳体态fat或skinny时,用chubby、plump或slim、slender代之。在汉文化中,我们常用“你最近胖了”、“发福了”来恭维某人身体健康,但英语很少用fat来表示体态发胖。


  (二)吉凶祸福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死亡”这个词讳莫如深。由此就产生了有关死亡、疾病及其他灾祸的忌讳语。人们喜欢谈生,关注现世,回避说死,认为谈到“死”是不吉利的。因此,生病和死亡便成为人们最恐惧、最不愿谈论、最避讳的话题。英美人在谈及它时,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宁愿使用passaway、closeone'sdays、jointhegreatmajority等比较委婉的说法,但对于“死亡”,是不完全忌讳的。


  四、话题禁忌


  西方人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对隐私很尊重。对于个人的隐私,不愿让别人知道或者提及,更不能让他人干涉。如被问及诸如年龄、体重、薪水等方面的问题,就会被看作是刺探别人的私生活。


  中国人通常不理解西方人对隐私的看法,那是因为在中国“隐私”这个词是几乎不存在的。一个原因可能归因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是人口大国,千百年来,居民们挤在大小城镇的“四合院”或“大杂院”里生活,因此,人们住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容易被别人知道或干预。再者,在中国农村,村庄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分布很密集,这种居住方式一直沿袭至今,在这种背景之下,隐私几乎不可能存在。


  语言禁忌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离不开文化,禁忌语的产生离不开不同的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禁忌语背后深层文化差异之一鳞半爪,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语言禁忌这一普遍事实的存在说明了人类都有趋善趋美的心理,但这一共同的心理却是由不同的伦理道德、不同的价值观念等所驱动的。语言禁忌与社会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既反映文化,又深受文化影响,并呈现着动态变化的趋势。在全球化到来之际,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往来日趋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语言禁忌,才能既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又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实现中西方的“无障碍”沟通。


  参考文献: 

  [1]陈瑞雪. 从文化差异浅谈英汉语言禁忌异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 

  [2]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马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