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探析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841次
  • 评分4
  • 71
  • 0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做错题之后再做照样还会出错。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也是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真实的历史教学会因为错误的产生和发现、合作与探究、纠错或改错,从而取得良性循环且更具活力,更为出彩。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因时而教,将学生的错误加以利用,变错为宝。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历史教学;纠错途径

一、查错纠误,理清史实

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盖伊

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鼓励学生犯错,作为教师能从学生的错误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真正状态,判断其对基础史实的具体熟悉程度,分析其出错的原因,这对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例如:下面是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的“华资企业增长表”。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正确答案:D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

C.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D.为无产阶级政党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分析】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数据并能结合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问题本身难度不大,但实际学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许多学生反映对基础史实概念模糊不清,一做题就张冠李戴或无从下手。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夯实基础史实。在讲解错题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对题目中的史实部分进行整理回顾,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具体分析如下: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而从表格中的数据也可以看到在1913—1920年间华资企业中工人的人数有大量增加,再根据年代可以判断出这为无产阶级政党成立奠定阶级基础,此处无产阶级政党正式成立应是以1921年中共成立为标志。

二、错中求解,倡导史识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钱学森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犯错后的引导,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质疑反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习上的被动变为主动,使其能更深入全面思考和理解历史知识,形成正确史识,最终化不利为有利因素。

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该国“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1)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 )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2)对材料中该国“大酋”描述正确的是( )

A.选民直选产生,职位不能世袭

B.直接领导政府,统率武装力量

C.拥有绝对权力,有权解散议会

D.代表国家形象,没有实际权力

【分析】这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第1题难度不大,可以从题目中的“公举一大酋(选举产生领导)”、“不世及(不世袭)”、“四载即受代(四年换届选举)”中判断出是魏源向往美国的政治制度。但也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答案应该为A(英国)。究其原因,原来是对题目中的“大酋”到底是指国家元首还是政府首脑有不同看法。学生说若是元首则可以直接判断是美国,因为英国和德国元首是君主为世袭,法国虽有总统但任期七年,三国都能排除。但若是政府首脑,学生认为英国首相亦可,理由是英国首相是从议会中推选出来的,所以是“公举”;有一定任期,所以是“不世及”;有首相任期四年,如辉格党格雷伯爵(1830—1834),且其任期恰好在魏源成书之前(1842年出版),所以“四载即受代”也存在。可见学生事先也是做了大量查找资料工作的,教师在肯定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首先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即由议会多数党组阁,当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该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所以不是公举;其次首相这个职位的确是“不世及”,但任期并非四年,而是没有限期,只要该党能保持多数党地位以及此人连续是该党领袖即可。

三、以错效尤,提升史感

有错误要逢人便讲,即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

学生犯错常具有普遍性,教师可将此类错题作为范例进行全班讲解,分享心得,适当补充材料以弥补教材或史料的不足,从而让全体学生理清认识,加强史感。

例如: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心即理也 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C.理是万物本原 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分析】此题注重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全面认识。答案是D,但学生普遍认为“灭人欲”就是要求把人所有的正当欲望都要泯灭掉从而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大多选B。教师补充材料:

材料一: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材料二: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朱子语类·卷十三》

可见朱熹的“灭人欲”是要人们抛弃不正当的私欲,而非所有欲望。他认为“存灭说”是一门教导如何做人的哲学,更多地教导人们要正心修身,成为内外兼修、才德兼备的人。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是指个人欲望地满足应符合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不能以私害公;从修养的角度来看,则是指人不应为外物所役使,而应努力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实现自我人性的教化和完善。这是对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泰戈尔曾说过:“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门,那么真理也将将你关在门外。”教师应重视错题中蕴含的特殊价值,指导学生学会解错和纠错,在错题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错误中学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湖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