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29
  • 阅读量9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普通地质学》是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地质学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建立地质学的时空思维方式和通过地质现象反演地质过程的逻辑思维方式。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和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提出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82-02


  一、引言


  《普通地质学》是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资源勘查专业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总体教学目标是掌握地质学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地质学的根本任务和一般工作方法,初步具备分析和推断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地质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已经开设多年,2011年被列入新疆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梳理的基础上,改进课堂和实践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梳理


  《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地球系统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相互作用及地质演化等方面。以往教学设计是以各种地质作用作为主线,根据地质作用对象和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贯穿主线,把地球看做是各圈层构成的地球系统,将内力地质作用纳入岩石圈的运动之中来考虑,将外力地质作用纳入到岩石圈与各外部圈层相互作用来考虑。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主线来贯穿该课程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地质学学科体系和融汇各学科的基本思想,这也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全面的地球科学背景知识和融会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能力。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主线,将课程教学内容归结为以下五个模块:


  1.地球的基本特征及結构。该模块内容包括地球形态、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性质,强调对地球系统的基本认识,是有关地球科学的最基础部分。


  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运动方式。该模块内容包括矿物、岩浆作用于岩浆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板块构造,主要讲解各种内力地质作用发生特征和产物,并用板块构造理论归纳内力地质作用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岩石圈浅表层与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该模块内容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及其地质作用、湖沼及其地质作用、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重力地质作用、沉积作用与沉积岩,主要讲述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有关的外力地质作用,以及风化、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不同外力地质作用的方式形成的地貌和沉积物特征。


  4.地球起源及演化。内容包括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形成与生命演化、地质年代几个部分。


  5.人类与各圈层的相互作用。该模块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基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主题,分析人类活动对各子系统的影响,倡导保护环境和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归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地质学时空思维方式以及地质现象反应地质过程的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建立地球系统的整体感。基于此,我们将课堂教授内容的次序做出相应的调整,主体上按五个教学模块的次序进行。教学内容贯穿各种地质作用产物包含的地质演化信息,以地质历史思维方式去看待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这一主题思想也是地质学的根本任务。


  三、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脱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填压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做为探索,我们选择分别以教师、学生为主体和师生互动三种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予以细化和完善。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记录、课下复习、下次课教师检查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本课的通论部分,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感,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因涉及到很多新的概念和术语,如果不讲解,学生很难看懂,例如像地球的物理特性、外部形态、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年代和地质作用等章节。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看书、学生讲授、教师总结。学生学习了通论部分后,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术语已理解掌握,对本课程的各论部分,如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有关章节,可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学和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模式。笔者曾对2015级、2016级学生采取了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发现通过这种模式授课的内容,学生理解透彻,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自学—难点分析—师生对话—教师或学生总结。这种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然后教师进行难点分析。由于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在难点分析或师生对话时占用时间比较多,但是学生自学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灵活多样,要求教师有很快的应变能力,准备比较充分。该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很好的锻炼。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一贯地采用某一种模式,教学效果都不理想,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适当采用不同的模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地质学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在《普通地质学》的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学习解决地质问题的基本方法,建立地质思维方式。本课程实践教学由现场教学、实验教学和地质认识实习三个环节构成。


  现场教学:该环节的实践教学使用课堂教学的课时,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发和挖掘校园周围和校园内部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激励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存在的各种地质现象,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让“枯燥”的地质知识鲜活化。现场教学地点是在校园内选取三处。第一处是图书馆和学生食堂及使用天然石材的其他建筑物和道路,是矿物和岩石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通过观察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定名。第二处在医院楼后的人工切坡,该处属上三叠统的小泉沟组泥岩和硬砂岩,主要观察沉积岩、沉积构造、节理及风化作用。第三处在学生宿舍楼后,主要观察防止边坡失稳的挡土墙和坡面防护工程,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实验教学:该环节有五部分,主要以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为主,分别是矿物物理性质、常见矿物鉴定、常见岩浆岩鉴定、常见沉积岩鉴定和常见变质岩鉴定。在实验中通常是教师先讲授常见矿物或岩石的每一个特征,然后由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和描述,最后完成一个实验报告。但是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对某些学生来说,造成了自己的惰性,有些甚至实习报告也是抄袭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实验前主要讲授怎样观察和描述矿物、岩石标本。实验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对照标本进行鉴定、描述。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矿物岩石鉴定工作程序有了初步了解。


  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地质实习是不可缺少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锻炼,还是建立地质思维的一种引导。地质认识实习是在乌鲁木齐周边进行的,设计了四条地质观察路线,分别是红雁池南、祁家沟、头屯河及柴窝铺,内容涉及海相和陆相地层、不整合面、褶皱和断裂构造、沉积巖和火成岩、河流和湖泊地质作用等地质现象的观察。实习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地质现象、学生听讲、最后抄实习报告的做法,采用引导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具体步骤是:第一,老师实习前认真备课,结合观察的内容设置要学生们思考的问题;第二,老师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第三,请学生发言和修正;第四,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论述。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既能活跃实习的氛围,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同时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野外地质知识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舒良树.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3):25. 

  [2]白屯.论现代地学系统思维的理论创新[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1(2):48-52. 

  [3]叶云招,肖婷,刘永桃,等.地质科学中的时空思维[J].科研探索与知识创新,2009,(10):89-90. 

    作者:郭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