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传情,情到浓时人自醉

  • 投稿王陶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23次
  • 评分4
  • 91
  • 0

刘河仙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把“情”字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论在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等各方面都应贯穿情感这条主线,以情感人、以情化人。

上课前,音乐老师要反复聆听音乐,深入分析音乐作品,包括音乐表现要素、创作背景、人文内涵等方面,充分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教学策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达成与音乐作品情感的对话,进而表现音乐的情感。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欣赏《思乡曲》一课为例谈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策略。

《思乡曲》是我国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创作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主题采自内蒙占民歌《城墙上跑马》,由四个均等的乐节构成上下两个乐句,递次下降的波浪形旋律线,商调式的柔和色彩,缓慢的速度,倾诉了魂牵梦萦的乡思和屡屡不断的忧伤之情。乐曲运用了再现三部曲式和三次变奏的创作手法,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使情感逐层高涨,小提琴奏出的哀婉缠绵、如泣如诉的旋律带着远离家乡人们的浓重的思乡愁情扑面袭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这种离他们相距甚远的情感世界,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离乡之愁、家破人亡的哀怨之情呢?

一、创设情境,情感暗示初现

情境的创设,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内心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参与音乐活动。

因此,设计好一个恰当的、能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相互吻合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导课环节,良好情境的创设,能暗示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往这条情感发展线上走,从感性和理性层面引领着课堂的情感基调。在《思乡曲》-课的导入部分,老师安排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课堂伊始,老师先用深情的朗诵导入课堂,学生边听莫西子诗的歌曲《思乡》边走进教室。

2.通过谈话引出李白的《静夜思》,请学生在《乒乓变奏曲》、《化装舞会》、《思乡曲》三首音乐片断中选择最适合给《静夜思》做配乐朗诵的背景音乐。

3.学生在《思乡曲》背景音乐的情感烘托下入情地朗诵《静夜思》。

4.引出《城墙上跑马》主题旋律,出示谱例,画出旋律线,请学生随钢琴哼唱。

5.把《静夜思》的歌词与这段主题旋律相配合请学生哼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思乡的情感。

古诗《静夜思》学生非常熟悉,又与作品情感基调基本相同,因此,教师通过《静夜思》导课,是一个很好地选择,既延续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识,又很好地创设了一种思乡的情感氛围,课堂的情感基调基本定格。接着把《静夜思》的词放入《城墙上跑马》的旋律进行哼唱,既让学生熟悉了《思乡曲》的主题,又进一步渲染了思乡的情感。这样的情境创设融合在听一听、唱一唱的音乐活动中,暗示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指向,学生内心的情感也从认识层面上升到了初步表现的层面。

二、趣味参与,情感浸润体验

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位了教学的情感基调。而如何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这种兴趣就需要老师循着情境这一主线,延续被暗示的情感效应,设计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有兴致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浸润在某种情感表现状态中,进一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思乡曲》-课进入乐曲分段欣赏教学阶段,老师设计了下面几个教学活动:

1.播放日军侵华、百姓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录像视频,介绍作曲家马思聪。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思乡曲》的创作背景,引领学生感受当时的社会现状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情感状态:学生在视听结合的过程中,内心深处拉近了与那段生活的距离,为进一步的欣赏做好了认识上的铺垫和情感上的准备。

2.分段听赏,“爱的呼唤”活动:读孩子的三次呼唤、聆听音乐中的呼唤旋律、师生接唱呼唤旋律、模仿呼唤的动作。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变奏一旋律同头异尾的旋律进行方式,体会乐曲所表达的亲人分离、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

情感状态:在这一组读、听、唱、演的活动参与过程中,那蕴含于音乐中的凄凉哀怨的情感逐渐占据了孩子们的心灵,一种淡淡的忧伤情愫在课堂萦绕着,孩子们的歌声和表演都浸透着浓浓的思乡情。

3.听赏第一部分变奏二和第二部分,感受音区变化和速度变化,挖掘旋律的“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从而知道音乐表现要素对音乐情绪所起的作用。

情感状态:音乐中如泣如诉、哀怨之情令学生感动,可是第二部分速度的变化让音乐情绪比之前明朗生动,音乐似乎告诉了学生人们心中依旧存有的温暖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去体会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离别的无奈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回忆与渴望之情。

这一组教学片断,教师通过看视频、唱旋律、说感受、演动作等活动,引领学生在思乡情感的推动下走进音乐,饶有兴趣地参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活动,体验乐曲凄凉哀怨的思乡之情,浸润在“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欲回家乡而又不能的音乐画面之中。

三、互动表现,情感层层深入

在情境中导入和参与体验的渐进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情感对话逐步达到高潮。在歌唱课上表现为学生有感情地、自信地演唱歌曲,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和理解进行个性化的表演和创造。在欣赏课上,学生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的把握了然于胸,音乐逐渐走进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是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音乐的情感唤醒、感染了学生原有的情感,达成了新的情感认知和理解,陶冶了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思乡曲》-课教学中,在分段听赏完进入整体聆听的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音乐活动——传递信件:

1.聆听第一部分音乐

教师活动:播放音乐,现场指导学生按照音乐乐句模仿“传信”的动作。

学生活动:学生边听音乐边按照节奏(两拍一传)挨个儿做“传信”的动作(学生座位呈半圆形),要求动作舒展缓慢,与音乐的节奏、情感相吻合。

情感状态:学生从一开始寻找“传信”动作的协调,到能够随着音乐自然地“传递信件”,体现了学生身体动作与音乐情感的相互融合和互动对话。

2.聆听第二部分音乐

教师活动:信件被传入老师手中,老师打开信封,深情地朗诵她写给远在东北家乡的父母亲的信的内容,因为执教老师的家乡在东北,她有离家在外、思念亲人的切身感受与体会,所以字里行间处处传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活动:聆听音乐,在音乐情感的烘托下感知老师朗读信件的内容,感受音乐与外在情感表现的融合。

情感状态:老师那深情的朗诵,与音乐的互动,再次使现场的学生和老师都感动了,音乐课堂瞬间成了思乡情感宣泄的场所,音乐的情感魅力传遍教室的每个角落,渗透每个人的心田。

3.聆听第三部分音乐

教师活动:主题旋律再现,把信件交给学生。

学生活动:信件又被传到了学生的手中,孩子们听着音乐,在音乐声中继续把信件往后传……

情感状态:再次走入音乐中,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在音乐声中带着浓浓的思乡情将手中的信件传出,是对《思乡曲》音乐情感的自我认识和表现,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传递信件”的活动设计,既引领学生再次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整段音乐的情感进行对话,也非常巧妙地引出了下一个教学环节——乐曲的段落及曲式结构: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四、课堂延伸,情感不断升华

设计合理又巧妙的结束环节非常重要,能延续学生学习热情,拓宽音乐视野,升华审美情感。应设计出能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结课方式,生成更好的教学效果。《思乡曲》的结课,老师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观看现场小提琴演奏版《思乡曲》的视频。

2.老师现场自弹自唱由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爸爸妈妈》。

朴素感人的歌词,深情流动的旋律,老师丰富、真实的情感倾诉,引发了大家的情感共鸣。此时此刻,我环顾四周,再次看见一双双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眼睛,课堂的情感氛围再次被推向高潮。

在《思乡曲》整堂音乐课中,教师投入了真情,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中,融情、趣为一体,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中感受、体验,使音乐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逐渐融为一体。此时,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唤醒、感染、启迪、使人顿悟的功能展露无遗,“以情传情”的课堂让人情不自禁地到达“情到浓时人自醉”的课堂境界!

刘河仙浙江省义乌市徐江小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