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造物吧:让更多人参与到创客运动中来

  • 投稿终结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89次
  • 评分4
  • 97
  • 0

叶 雨

深圳柴火造物吧负责人

与创客教育结缘

我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东西。上学的时候还曾因为做了一个伸缩扫把而得到了县里“小发明”的一等奖。所以,我虽然不是资深创客,也算得上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小时候到现在的经历让我一直都深信:每个人从出生起,都是拥有创造能力的。

创客,指的正是那些从自己意愿出发去动手做东西的人。从广义上讲,捏黏土或者缝制手工艺品,都是创客的行为。但我们现在更希望看到的是,创客做出来的东西是带功能性的。怎么解决功能性的问题呢?一方面可以通过机械动力来实现,更多的还是需要电子模块。

深圳这座创新城市有着非常完备的电子产业链,大众能快速接触到比较新鲜和前沿的产品以及开源硬件。当我从2013年走进创客这个圈子以后,通过接触开源硬件,我发现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很多物品、产品和商品,它们的原理我们原来是不知道的,但现在我们有渠道能够了解得到。我们如果对原来的产品不满意,或者有更多功能上的诉求,完全可以做出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物品来。

不过那个时候,整个中国的创客文化氛围跟国外比是相对薄弱的。国内大众甚至都不知道“创客”这个词,以为它是一个行业,或是一个职业。我们就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工作坊,一次次地跟大众讲什么是创客。

在做工作坊时,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家长会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参与活动,而且每次活动,他们都很开心,评价也很高。后来我们走入学校,又发现很多学生对开源硬件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在工作坊里尝试着对开源硬件进行功能的组合,再搭上结构和外观上的设计,引导大众去创作。尽管在我们看来,很多入门级开源硬件的门槛是比较低的。实际上,美国或意大利的很多年轻人从小受“车库文化”的熏陶,在拿到开源硬件以后,自己就能玩起来。但在国内,尤其大众还处于“从不知道到观望”的状态下,参与的门槛还应该降得更低。于是诞生了造物吧,我们同时还提供了“创客小锦囊”等套件,希望大众能够通过自己学着做有趣的作品,并对外观做一些发挥,来自己做东西。

造物吧的创客教育宗旨

我理解的创客教育,除了让青少年,还应该让大众,也就是乐意于去做东西的大人,参与到造物的运动中来。当然,创客精神和创客文化的培育,需要从娃娃抓起。

李克强总理2015年1月4日来柴火创客空间视察时,我为总理做了造物吧的介绍。当我说到“未来的创客就是从造物开始的,让青少年和大众从观望者变成亲身经历者”时,总理连着说了5个“好”字。他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造物吧更偏向于“万众创新”。因为如果不从入门级做起,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实现。因而造物吧的宗旨是,让更多的非创客或者准创客可以走进来,从一开始学着做一个作品,再到自己用锦囊或者用更多的模块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而当他想要学习编程,或者他认为自己还需要获取另外一些知识时,他会主动地去探索。

造物吧团队在不断地研发新的模块和新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开源的造物系统,它会提供足够多的可能性和有趣的传感器。这样,就会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作品切片给到初学者,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做一个作品,来了解一个作品是由功能和外观两部分组成的,并在学完后觉得做东西也是蛮有趣的。我们强调,造物要经历从造开始(学着做中体验),再到修行(用锦囊尝试去做东西),最后到制造(做一个较成熟的作品)的过程。这样,做出简单作品的成就感,就会不断推动他去挑战一个更难、更复杂的作品,而且如果他自己不能完成,还可以跟身边的人去交互,跟同学、老师,或者走进创客空间跟资深创客去交流、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作品的应用场景

深圳有不少学校到造物吧“取经”,我也跟很多老师做过探讨。其实,学生原来做机器人、玩乐高玩具,也能培养创新能力,但它只能是在一定的范畴内做创新。我认为要开展创客教育,更鼓励大家作为老师也好,作为引导者也好,应该告诉学生一些可能性以及它的原理,而学生要把这些功能和原理应用到什么场景,则应该由他自己去思考。

我们在学校里也组织过亲子工作坊,即用一节课的时间,给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讲什么是创客以及创客作品的案例,并把锦囊相关的原理教给他们。做完这些事情以后,我告诉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由你们说了算。他们就去想在日常生活里自己有什么想做或者想改变什么东西,再结合从锦囊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的需求,去动手制作。

有位学生让我挺感动的,他外公腿脚不好,每天走路都需要拄拐杖。他学完以后,给他外公做了一个拐杖。这个拐杖增加了一个电灯的功能,并有两个输入:一个光敏感应器、一个触摸感应器。当他外公过马路时,为了让车辆注意到他,就用手去碰那个触摸传感器,让拐杖发光,起到警示作用。等到晚上天黑了,光敏传感器检测不到光的时候,拐杖还可以用来照明,同样也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有位学生之前骑自行车时不小心被车撞过。他在学完锦囊之后,就把书包改装成带有转弯指示功能的书包。当他骑车向左转弯时,书包上左边的灯会亮起来。这就告诉后面的人,他要左转弯了。在他往右转弯时,右边的灯就会亮起来。这样的设计在保护他的同时,也让他的书包与众不同。

还有一位学生看到人们将空调凝水管滴的水滴到桶里面,但水接满了会从桶里溢出来。学完锦囊以后,他就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杠杆原理,用铅笔和气球做了一个杠杆。等到水上升,气球就会往上抬,让铅笔倾斜,这就会启动一个倾斜传感器,发出声音提醒。从这个作品中我们看到,学生会快速地运用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开源硬件的原理,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完成创作。这就像家长评价的“能让孩子学以致用”。学生不是单纯地、很枯燥地在学习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挖掘生活中的需求,联系自己应用它的场景,把它表达出来、应用出来,让生活变得更好。

对学校开展创客教育的建议

目前在国内做创客教育,对学校内的执行者而言,不仅缺乏相关的经验,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我跟他们探讨,哪怕刚开始不是进大课,而是进入第二课堂,然后每周循序渐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进来有创客教育的体验。我们也在做教案的编撰,希望老师先去学习和消化我们的教案,再去教学生。

让学生参与进来的难度是非常小的。创客的体验本身就是一个趣味的过程,没有孩子会抗拒这种趣味性的东西,而且电子的玩法又不复杂。用机电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创意,然后从生活的需求出发去造物,绝对是一个有需求的点,而不是强迫行为。对于学生,在告诉他们原理之后,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引入场景式教学,让他们通过分组协作,用不同的场景去做设计,确定方案以后再探讨它的可行性,然后通过动手的方式把可能性实现出来。通过一次次作品的制作,最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世间的很多东西,我都是有能力、有可能去改变的”。

当前面这些工作做起来以后,就需要一个作品的展览展示,或者一个平台去组织一些大赛,通过专家的评审给学生一些肯定。创客比较注重功能,所以他们使用的工具都是开源的功能组合出来的,要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肯定申请不到。但是创客精神讲开源、讲分享,我们造物吧的做法是,鼓励并帮助学生把一些好的作品产品化,变成类似于DIY套件的作品包,然后用署上名字的方式对他做一个保护,同时通过销售,给予他一定经济上的回报。这样,就能够激发他继续创作或者把作品优化得更好的热情,同时也吸引更多人参与。

造物吧有一个微社区。接下来,凡是由造物吧做出来的作品,如果希望将它变成产品,都可以放上去。我们会通过我们的平台,让更多的大众去看和投票。达到一定的“点赞”量,我们就承诺由造物吧生产,帮助他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产品包,然后销售出去。所以,造物吧虽然有商品,但我更愿意讲,它是一个创客文化的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样一场造物运动中来,然后持续不断地去产出内容,去更新、迭代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