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及其改进策略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7-11-08
  • 阅读量596次
  • 评分4
  • 67
  • 0
内容摘要:小组教学法是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将学生安排为学习小组的教学组织手段。它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习惯和创新能力,但小组教学也存在学生参与不均、易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等弊端。本文就小组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小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提出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小组教学的有效举措:灵活分配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与目的、预留充分时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组教学法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小组教学法是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将学生安排为学习小组的教学组织手段。在小组教学法中,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安排成小组模式,教师将课堂中的主要问题分配到小组中,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纠正和补充的教学方法。小组教学法有利于实现课标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1]。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小组教学也不例外,若小组教学使用不恰当,容易导致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提高课堂小组教学的质量,就小组教学法出现的弊端提出三个方面的改进策略。”

一.小组教学法在教学中优缺点

(一)小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优点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因此,小组教学法响应了新课标的号召,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生通常扮演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和观点,语文课堂逐渐变成了“一言堂”,“满堂灌”。小组教学就打破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安排课堂任务让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由组长整理总结组员观点,汇报本组意见,这种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增加主体间共同发展的机会

小组教学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增加主体间共同发展的机会。小组教学通常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听取他人的意见,认识和反思自己的不足。遇到难题时也可以及时向同伴寻求帮助。学生在探讨中主动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同伴的互助要比教师生硬地给予正确答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退,将自己融入到群体中,培养学生的合群意识,这也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小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小组合作的成果,而不只是注重学生个体的成绩,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要求小组派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神态,其他同学配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排练,既提高学生集体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互助协作的习惯。

4.培养创新能力

小组教学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再是默默地接受知识,而是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畅谈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对事物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小组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融洽、自由地氛围,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二)小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不足

小组教学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能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但在运用过程,小组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学生参与不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讨论,教师也难以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指导和监督,每一个组长管理本组活动的能力有限,容易只注重学生的合作以及小组的学习成果,忽略学习过程、个人的学习情况以及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效度。在讨论中优等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回答问题的次数居多,整个语文课堂似乎都是优等生在唱“独角戏”,而后进生极少参与,并认为这个舞台不属于自己,只做一个旁观者,这样无形中就增大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差距,学生也就形成了一个两极分化,与课程目标相违背[2]。

2.讨论易流于形式

小组教学法最大的不足在于讨论易于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讨论变成“闲聊”,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各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讨论,往往教室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张嘴说话,但讨论的内容很多都与问题无关;第二,讨论过于频繁,问题设计过滥,问题含深入探索的内容少、缺乏主客观条件、问题讨论时机不对,整个课堂就像热热闹闹地走个过场,学生并没有从中学到什么,也使语文课堂失去言语教学的工具性。

3.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地训练

语文教学目标提出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训练,包括分析、概括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积极思考才能获得的。在小组教学中,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小组为了表现得好,一门心思地收集课外资料,却没有搜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展示时,照搬课外资料上的答案,没有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看似活跃的课堂,活动了学生,但学生的大脑是静止的。如教学《春》时,要求其中一组分析课文的结构,学生均能给出正确答案,但问及思考过程,其表现大都捉襟见肘。

二.小组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一)小组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的引导者,小组教学法的实施是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作用[3],因此,运用小组教学法,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善于分析学情

分析学情是小组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成功实施小组教学法的第一步[4]。具体透彻的学情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但了解学情,认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寻找正确的教学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小组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工作以外的时间,观察学生,善于分析学情,保证课堂质量。

2.具有创新精神

小组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愿意接受新观点、新理念,善于钻研新教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表示鼓励,激励学生也要学会创新。虽然现在教师们对小组教学法的观点和理念并不陌生,但如何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小组教学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究。因此,教师要勇于创新,发挥小组教学法的作用。

3.掌握一定的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并掌握的工具与桥梁的纽带,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使用方法的依据或者工作原理[5]。教师掌握条件性知识可以更快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教师分析学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办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作信心。如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客观、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性格、认知、情绪方面的资料,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成绩。

4.充裕的教研时间

小组教学法是将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完成课堂目标。如果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对关键的问题进行探讨,语文课堂就不能够达到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保证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去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使教学设计做到问题设计巧妙,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

5.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听,而小组教学要求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交流的共同话题。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体态语言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如语言鼓励、竖起大拇指等。其次,突出重难点,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占用大量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和可以自主学会的内容,而多讲重难点、易错点、易漏点。

(二)小组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都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应具备以下素质: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由于学生升学压力大,学习科目不断增加,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广泛性使学生认为“学不学语文都不一样”,甚至认为“不学语文一样拿高分”。这些错误的学习态度是不利于小组教学的展开。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首先要从心理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分工,学生一旦进入小组分工给予的角色后,就要积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遵守小组的规范,履行小组的决策。其次,学生要意识到语文成绩是反映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学会如何交际,交流。

2.掌握简易的心理学知识

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学生掌握一些简易的心理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同伴。学习一定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性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好的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避免小组之间因交流不当产生误会,也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3.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小组任务是由多名成员共同完成的,任何一位成员的不配合都会影响小组的整体任务。其次,小组任务的最终完成需要集体讨论得出小组决策,然后小组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最后,小组合作学习在探讨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任何一个人的观点都不能代表整个小组的看法,小组最终是要整合所有人的观点,得出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结论。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在中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利用小组教学法

(一)分组灵活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是按位置分组的,座位和成员相对固定,容易形成优等生主宰,后进生长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难以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在分组时,应该:第一,注意组员之间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在分组前,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特长爱好,学业成绩等进行综合考虑,之后进行混合编组,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营造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氛围[7]。第二,根据问题难易程度,优等生带领,后进生优先,因“生”设问。优等生是小组的带领者,除了自己积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外,还要组织其他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观点,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在布置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把一些准备相对充分的任务分配给后进生,让他们在充分考虑准备的基础上有机会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学习任务、要求要明确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小组教学将大部分时间都给予了学生,因此在设置合作学习环节时,教师要把这段时间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确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课堂质量。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可设置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下面请各学习小组学习本课文文言实虚词,翻译句子,朗读课文,稍后请各个小组派代表参加课文的朗读比赛。在这一环节中,任务和要求交代得十分明确:第一是学习本课文的文言实虚词;第二是翻译句子;第三是朗读课文;第四是请小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在得到明确指令后,就立即展开小组学习。

(三)时间要充分

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与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探究时间[8]。在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能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学生们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能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组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只是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组学习既要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使这两个作用相辅相成,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能够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主动参加小组活动,配合小组成员完成小组任务,有集体荣誉感。其次,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尊重他人,学会采纳他人的意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最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敢于质疑是良好的合作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小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潜能得到开发,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尽情地探讨中心问题,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小组学习。

参考文献

[1]时金华.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索[J].才智.2014(06).

[2]徐贵红.浅谈小组教学的利与弊[J].学语文.2010(03).

[3][4][6]周芳.小组合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5]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6).

[7]周印泉.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J].学周刊.2012(22).

[8]张少峰.小组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2013(03).

(作者介绍:胡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