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材料投放策略

  • 投稿中本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34次
  • 评分4
  • 48
  • 0

叶明芳

(福建省厦门市莲龙幼儿园,厦门 361009)

[摘 要] 自主性区域游戏是在幼儿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通过自主协商让墙面环境会说话;利用图示让游戏活动更自主;通过合理规划让材料摆放更有序;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让材料更生活化;通过付诸情感让材料更显互动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区域游戏;区域环境;材料投放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景中模仿与再造的实践活动。自主性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的、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方式,是通过和游戏材料互动自发进行的无意性学习。皮亚杰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即儿童是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材料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其教育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采取不同的有效策略,使环境布置、材料等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让幼儿充分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通过自主协商让墙面环境会说话

皮亚杰提出,规则是儿童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即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因此也是规则内化的过程。在区域游戏中形成良好的游戏规则,有益于幼儿自制力、坚持力、独立性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指南》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幼儿期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后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同时也指出同伴间协商制定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规则的内化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为此,幼儿园可以充分发挥墙面的教育功能,让幼儿自主协商制定规则,然后将规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粘贴在墙上,提醒幼儿应该怎么做,如此实现让墙面说话的教育价值。

如经过协商,幼儿觉得要爱护好区域内的材料,保持游戏时安静的环境,于是他们用表示音量的符号画成规则图,贴在区角的墙壁上,以此提醒自己要轻轻拿、轻轻说。另外,针对每个区角侧重的规则重点有所不同的实际情况,孩子们还设计了不同的区角规则图。如科学区墙面上画的是小人的头、问号以及记录纸和笔,表示在科学区要动动脑,玩一玩,做记录;数学区墙面上画的是小人的头、小眼睛、记录笔和纸,表示在数学区要动动脑,发现秘密,做记录等。由于这些规则都源于幼儿的自主协商,因此能够促进幼儿内化这些规则。总之,通过协商,幼儿将制定的规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画下来,并粘贴在相应的区域墙面上,能够很好地提醒和制约幼儿在相应区角中的行为,促进其规则意识与学习品质的良好发展。

二、利用图示让游戏活动更自主

陈鹤琴曾指出:“儿童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指南》的“说明”也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这点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做中玩、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对外界实物充满好奇与兴趣,积极探索和控制外在环境,能够表现出很强的个体主动性。

区域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易受暗示的心理特性,通过图示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玩中学的需要。如在科学区提供自制风车、陀螺、降落伞等的制作步骤示意图,让幼儿看图自由探索制作方法;在数学区提供各种美丽序列的瓷砖、项链、手镯等图片,让幼儿自主设计序列,拼摆瓷砖、串项链等;在建构区展示生活中具有美感的建筑、桥梁、社区等图片,让幼儿自发地设计图纸,自主搭建;在美工区提供各种材料的创意作品图,如乒乓球小人,树叶贴,松果的创意,纸杯变身,梳子的舞会,鸡蛋壳大聚会等,让幼儿充分感受欣赏后,自主选择材料创作作品。通过这样的图示暗示,可以为幼儿创设一种自我学习的环境,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探究欲望,让幼儿游戏活动更自主。

三、通过合理规划让材料摆放更有序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有序的,因此十分强调教具摆放所形成的秩序感,强调每一个教具的摆放都要有其固定的“位置”。幼儿园应关注教室区域环境的规划与教具的摆放有序。《指南》也特别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其生活自理的条件,让幼儿有机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

在区域材料摆放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按照各区材料的性质进行相应的分类,以便幼儿有序收放。如科学区可以将材料相应分为实验类、观察类、测量类、制作类。实验类包括沉浮、光、电、磁铁等小实验材料;观察类包括树叶、种子、标本等材料;测量类包括天平、称重量等材料;制作类包括风车、陀螺等材料。数学区可以将材料相应分为益智类、数学类。益智类以棋类、迷宫材料为主;数学类以数的组成、排序、图形等材料为主。通过这样合理的规划摆放,并图文并茂地贴上标识,如实验类画天平符号,观察类画放大镜,测量类画尺子,自然材料类画石头、树枝等,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幼儿创设了条件,让其学会主动有序摆放材料,并清楚地看到自己都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该做哪些工作,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培养文明习惯和社会秩序感。

四、利用家园配合让材料更加生活化

《指南》提出,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同时大自然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幼儿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限制比较少,目标隐蔽,但对幼儿来说自主操作和创作的空间更大,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充分地进行想象,并赋予材料独特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材料选择应以低结构游戏材料为主,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自然。这就需要幼儿、家长、教师共同配合,收集并整理自然生活中原本可能丢弃的材料,然后将之投放到区域游戏环境中,供幼儿创造性地使用。如用枯枝可以制作美丽的树花;用小树叶可以变出可爱的小动物;捡来的小石头可以变成好看的图案等。这些自然生活中的材料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教师不限定游戏玩法,幼儿就可以用相同的材料玩出多种游戏,由此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五、通过付诸情感让材料更显互动性

《指南》倡导以幼儿的积极情绪去推动认知学习,这是因为快乐的情绪和记忆对幼儿学习至关重要。材料是幼儿活动的载体,新颖、丰富的材料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将材料设置于背景之中时,应让物化的环境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愿望。如教师可以在科学区将幼儿收集来的各种生活材料,包括硬币、碎布、纽扣、螺丝、瓶盖、调羹、钥匙等,装饰在自制小船的船帆上,然后让幼儿进入乘坐小船的游戏情境中,手拿磁铁探索“谁吸得起来”的游戏,可以大大增添幼儿探索的兴趣。又如在数学区,教师可以提供幼儿好朋友的照片,让幼儿进行比高矮、设计美丽项链的数学活动。在生活区,教师可以提供班级小女生的大头像,让幼儿为好朋友编辫子,还可以摆放纸盒制作的机器人,让幼儿为机器人穿衣服、扣扣子等。在美工区,教师更是可以赋予材料以生命,让幼儿用羽毛装饰作品,并通过与幼儿的潜心对话,让幼儿说出“天上下起了羽毛雨,真美”“纽扣做成的纽扣花,都在花园里,一朵一朵的,五颜六色真漂亮”等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情感刺激,愉悦幼儿情绪,促使其更好地和材料互动,有助于提升幼儿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语言表达、想象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区域游戏的开展过程中,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都会对幼儿的自主学习产生影响,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活动“舞台”,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动机,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获得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