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 投稿吊炸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841次
  • 评分4
  • 55
  • 0

吴进辉1 林畅2 李婉1 石研1

(1.三峡大学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微媒体因其简洁、便捷、开放、高效等特点为大学生所喜爱并被广泛使用。为了解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现状,本文从五大层面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分析了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五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得出了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现状较差的结论,并提出了改善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微媒体;正能量;五个层面;对策

  微媒体,泛指网络上的微博、微信、QQ等这一类新的媒介,它已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信息获取平台。最近“正能量”[1]这一概念蹿红各大媒体。“正能量”一词原为物理学的专有名词,指正面能量、正向能量[2]。而微媒体“正能量”,指一切使人积极向上,给人希望的情感和动力。微媒体上“每天一条正能量”、“随手转发正能量”等话题,在大学生网民中引起了大量关注和响应,汇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3]。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高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网民数量剧增,了解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现状,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1 建立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评价指标

为了解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现状,课题组对湖北两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25份,有效问卷523份,有效率为99.6%。“正能量”传播体现的是大学生对媒体的解读和运用能力,是一个抽象的综合能力体系。为便于量化分析,课题组将评价工具分解成具体的、直观的指标体系进行衡量[4],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5]为依据,从五个层面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这五个层面包括:知晓认知层面、接触消费层面、理解领会层面、质疑批判层面、评估判断层面。

图1 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评价指标

2 五个层面对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影响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级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计算各级指标的信息熵(称为熵权法[6])。最后,由MATLAB软件编程求出五大层面对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影响情况见表1:

表1 各层面对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影响权重

表1显示:接触消费层面所占权重31.3%,对传播正能量影响最大;其次是评估判断层面,权重为27.2%;知晓认知层面和质疑批判层面影响相差不大;影响最小的是理解领会层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接触消费媒体自然会对媒体上的信息增加了解,进而决定是否传播正能量;而媒体的认知和评估也当然是影响正能量传播的重要原因。为更好传播正能量,可以通过改善这几大层面,大力加强对正能量影响大的层面,改善影响较小的方面,减轻薄弱环节使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3 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数学模型

我们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定量分析正能量传播的好坏。由于考核的一级指标较少,故建立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7]。

确定因素集。主要是选择知晓了解、接触消费、理解领会、质疑批判、评估判断5个层面作为因素集。确定评语集。对微媒体传播正能量情况分为好,一般,较差,差四个等级,分别构成评语集。熵权法确定因素集的权重。确定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主要根据问卷中各因素的百分比来确定。模糊综合评判,使用模糊算子,进行矩阵合成运算,得到评价向量B。最后计算可得出:

B=[0.0986,0.3039,0.3899,0.2076]

由此可知,较差等级评分是最高的,与一般等级相差不大,相反好与差两个等级评分较低,特别是好等级,只有0.0986。根据模糊数学的最大隶属原则,0.3899最大,对应较差等级,所以给出的评判结果是: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情况较差。例如对于微媒体正能量的了解,59.5%的人认为是激发思考,给予启迪,然而公众定义的正能量,社会公益救助只有36.9%,反映大学生对正能量一词比较陌生。调查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情况较差的现状,这与微媒体上信息的鱼龙混杂相关,对微媒体认知较少,更与大学生不恰当使用微媒体紧密联系。

4 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调查结论

通过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评价体系,根据调查结果,利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调查基本结论如下:

(1)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整体情况较差。证实了它受知晓认知层面,接触消费层面,理解领会层面,质疑批判层面,评估判断层面的影响,按影响权重由大到小顺序依次是接触消费层面、评估判断层面、质疑批判层面、知晓认知层面、理解领会层面。

(2)对于知晓了解层面:大学生微媒体已经深入人心,但大学生对各类重要信息的知晓了解度较低;对于接触消费层面,大学生接触和使用媒体时间较长,消费不很合理;对于理解领会层面,大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媒体的影响,不能正确领会其作用;对于质疑批判层面,大学生愿意关注正面信息,消极对待负面信息,缺乏质疑批判精神;对于评估判断层面,大学生缺少对重大事件的正确评估,不能很好地判断评估,进而传播好正能量。

5 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改善策略

为更好引导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好正能量,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5.1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微媒体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观[8]。其实质上是人们对于微媒体的认识。其中包括:微媒体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正确地使用微媒体,怎样避免微媒体所带来的弊端等相关的问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增强对微媒体的认识,树立责任意识,提高自律能力。其次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在微媒体这样的环境中,传统的道德观和网络观发生了碰撞,在现实中原本被认作是错误的、不道德的事情反而被网友们所追逐和向往,而在现实生活中所崇尚的道德观念在一些网友看来却是那么的不以为然[9]。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同时还要时刻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异同,促使其适时转换角色,有意识地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5.2 正确处理好五个层面的相互关系

理解领会层面应该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项目,并适当加强大学生对媒体接触内容和消费的认识,从而使得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媒体信息,这是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前提。同时,大学生也要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够做到对网络资源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此外,在具备良好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大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不能随波逐流,并积极参与网络评论。再者由于所调查群体中对网络理解层面参差不齐,故而我们可以适当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微媒体上信息的理解领会能力。

5.3 形成切实可行的微媒体教育体制

把微媒体传播正能量融入课堂教学,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并积极推广和贯彻实施。首先明确传播正能量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其次,应该把正能量纳入基础正规教育体系,建立专业课程,制订课程大纲,配备专业教师和配套考试体系。总之,积极调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参与,把媒体正能量教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全方位地提高我国公民的媒介正能量水平。高校思想教育者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属性和特质,准确解读媒体内容,从而进行理性地分析、批判和评估,并培养理性媒体消费能力,从而对微媒体信息进行有效过滤,提高传播正能量的质量和效率。

5.4 规范微媒体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微媒体的零门槛进入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注册、登录自由发表意见。这一特点虽然满足了人们平等交往的心理,但却创造了一个极大的自由空间,使一些不法分子散布对大学生成长有害的信息。近来,微媒体上出现了有些人恶意用名人的名义发表不道德言论等事件[10],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显然,道德层面的约束是起一定作用,但这种自觉性终究是有限的,建立对微媒体的传播立法已刻不容缓。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我们要对以前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其适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针对微媒体的运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应用起来更加具备针对性,以此保证微媒体健康的运行和发展。我们也要加强网络法律的宣传工作,切实提高网民们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知法、遵法、守法[11]。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真正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确保各类信息的真实性,传播好正能量;最后,可以贯彻实施微媒体实名制,建立微媒体有效运行机制,提高对媒体信息的过滤技术来规范各大微媒体运营商的行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会.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2,12(上):38-39.

[2]胡东华.微博如何传播正能量[J].新闻世界,2012,12:101-102.

[3]吴杰.走转改中微传播的正能量[J].东南传播,2012,11:93-95.

[4]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5]Allan Bell.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M].Basil Blackwell Ltd., 1991

[6]吴从忻,马明.模糊分析学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

[7]张晓平.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8(4):90-94.

[8]张静.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9]刘静,钟永秀.大学生微博使用的调查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报,2013,5(1):80-83.

[10]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实践研究,2011,上:89-92.

[11]栗欣泉.高职学生微博使用情况及其影响的调查与研究:基于不同程度的量化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报,2012,28((3):27-32.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