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 投稿色系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1192次
  • 评分4
  • 47
  • 0

金光霞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16029)?

摘 要: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体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发期。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影响重大,父母应当了解子女在中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对中学生进行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研究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伴随着生理上的发育成熟和外形的变化,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的发展特点。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面对由中考、高考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青春期心理问题等引发的矛盾时,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与子女的关系最为亲密,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一)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占据着支柱的核心地位,对一个家庭的整体环境和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家长间的冲突会导致子女的心理机能发生变化,子女心理病理问题的出现与家长冲突有很大的关系,对今后的生活也有一定创伤性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往往缺乏幸福感的体验,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长期的消极心态久而久之会给子女造成潜在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慢慢就会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和良好心态的养成。

2.亲子关系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由于内心的矛盾和情绪的压抑,他们对父母较为敏感,但仍然有很强的依恋心理,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当不能与父母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时,就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荷。这一时期,父母应当了解中学生这一阶段特殊的心理特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给子女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而不是用指责和批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引发亲子矛盾。

(二)家长期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育期望

家长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效应与核心,是家长心目中孩子的未来发展目标与轨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1]。在我国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中,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将来考入名牌大学,就是大家眼中优秀的孩子。因此,我国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很少有机会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有的家长甚至把子女当成炫耀的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家长期望过高的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面对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这种过高的期望一旦脱离了孩子的现实情况,就会让子女感到超重的心理和精神负荷,从而引发自卑、焦虑、叛逆等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期望

中学阶段同伴关系在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学生的友谊在孩子心目中往往是最单纯、最可贵、最难忘的。家长对子女同伴交往过渡的干涉,会导致子女人际交往方式的不适当,破坏子女人际关系的协调。中学生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父母则因为担心子女发生早恋等一些问题而影响学习成绩,把正常的男女关系扼杀在摇篮之中。家长如果不采取科学民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说服教育,正确引导子女建立人际关系,很容易阻碍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内容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的家长看重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缺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会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内心最为矛盾和复杂,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时期。然而家长只是单纯的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缺乏对子女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些父母在问题已经出现时,甚至还未察觉。此外,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包办父母也越来越多。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也导致了现代中学生极强的依赖性,当独自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便会产生挫折感。

(四)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在养育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是父母各种教养方法和行为的特征概括[2]。专家曾在研究中发现,对子女缺乏理解和信任这种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患神经症、情绪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因素之一。在家长的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较多的表现出自卑、恐惧等消极情绪。对子女过渡放任的父母会导致孩子缺乏勇气和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差。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子女个性的形成和自我评价方面起到良性作用。反之,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三、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氛围

有研究显示,生活在家庭成员亲密度较高的家庭中的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而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中学生,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较低并且存在较差的组织性和协调性[3]。因此夫妻间彼此要和睦相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庭中为子女营造美好健康的成长氛围。其次,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离不开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是要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父母应当主动与子女谈心沟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性格发展特点,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去认知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使孩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一定的共鸣,孩子的强烈需求其实是与父母保持和谐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这对孩子的幸福体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帮助子女平稳安全的渡过第二反抗期。

(二)提高家长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教育内容和教养方式。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社区或是教育机构组织的家长学校的培训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掌握有关教育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在闲暇时间多阅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针对个体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教育。教育观念指导并制约着家长的教育行为,是教育在人脑中本质属性的反映[4]。中学生是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发群体,这一阶段的父母应当将重心放在子女的心理素质培养方面,而不是单纯的关心子女的考试成绩,施加学习压力,寄予子女不合理的期望。当代家长应当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结合子女自身的实际水平调整对子女的各方面期望。

(三)加强子女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

与子女存在血缘关系和高度信任关系的父母是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最理想的老师。家长在这一时期要有意识地与子女谈论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引导子女阅读一些青春期教育类的书刊杂志,有针对性的对子女进行性知识的传授和心理指导。教育他们学会男女间的正常交往,顺其自然的揭开对性知识和异性的神秘面纱。

很多中学生因无法面对学习压力过大、人际交往敏感和青春期问题时产生挫败感,做出自残、自杀等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惨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作《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査分析报告》中显示: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占样本总数的20.4%,做过自杀计划的中学生则占6.5%[5]。这一数据警示我们,应当加大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力度,让子女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可贵,使子女能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预防中学生由于对生命的漠视而发生的一系列惨案。

(四)了解青少年期身心特点,调整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应了解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根据青少年期的身心特点和子女的性格特点,及时调整教养方式,选择适合自己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科学、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当是民主宽容式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特的气质类型,充分了解孩子心理上的需求,积极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惩罚。父母应适当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私人空间,给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使孩子具备一定独立能力、抗挫折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当子女作出肯定的行为表现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孩子在精神上感受到鼓舞,在心理上获得到满足。

父母应当重视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及时了解中学生子女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对子女进行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宋保忠.蔡小明.杨玉玲.家长期望教育价值的思考与探索.唐都学刊.2003.3

[2]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3]安芹.贾晓明.李波.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608.

[4]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天津师大学报》.1995.4.9一13

[5]《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査分析报告》.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