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原则干预学生心理困境的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1-24
  • 阅读量91次
  • 评分0
  • 0
  • 0

  心理困境,属于动机冲突(又称心理冲突),是指在人的心理动机系统中,通常还可能出现相互抵触的动机成分。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冲突的矛盾心理。动机冲突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是经常发生的。[1]


  所谓“适度干预”,原是运用于经济管理领域的一种原则,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便曾提出过“适度”的重要性。“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个典故给我的启发很大,也成为我干预学生心理困境时的一种原则。


  一、目标适度干预学生的学业困境


  每一个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即使不是佼佼者,也一定在学业上有着较高的追求。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随着而产生的学业上的心理困境也越来越重,这种趋势在重点中学尤为突出。学业上的心理困境重要表现为:学习焦虑、高原反应、瓶颈效应等。


  第一类心理困境主要集中在学困生的身上,由于长期处于班级学习成绩的下游,他们的心理状态大多是顺其自然,但是到了临近毕业升学的最后一年,却有许多学生表现出渴望努力,争取突破的愿望然而又面临着许多学科知识的漏洞,这时便显现出“学习焦虑”的心理困境;第二类心理困境主要集中在中等成绩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也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但由于自身学习基础和能力的问题,很难在学业上有更高的突破,表现出停滞不前,忽上忽下的“高原效应”;第三类心理困境主要集中在优等生身上,由于一直以来处于班级学习的前列,他们的自信心较强,也有更高的学习期望,往往喜欢在难题和怪题中探索,这也容易造成在求知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怀疑的心理,这种心理较多地表现为一种“瓶颈效应”。


  这对这三类学生的心理困境,虽然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对学业的目标定位的问题。而“适度干预”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的做法是――目标适度干预法。即指导三类学生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度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评价的标准,包括周计划和月计划,并建立学习小组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目标适度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了自己可以实现的目标,一改“海市蜃楼”式的空泛的理想教育,让学生能够看得到自己的目标,摸得着自己的目标,做的到自己的目标;同时,使学生个体孤立地学习变为小组合作式学习,变单打独斗为共进共退,?I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两性的竞争意识,更好地促进了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


  二、交往适度干预学生的情感困境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绪易于剧烈波动的时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严防偏激情绪的爆发。


  高中生的心理困境还集中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方面,现代社会由于自媒体的高度发展,学生之间的交往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模式,更多的交往方式在带给学生心理满足和情感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情感困境,其中最普遍的就是“闺蜜现象”。所谓闺蜜,就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大多是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现代高中越来越多的“闺蜜”是异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其实是极不正常的两性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介于正常同学关系和早恋关系之间的一种现象,学生一旦控制不好,或者由于外界的猜测或质疑就极易产生两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误解,最终产生严重的心理困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种情感关系呢?我的做法是――交往适度干预。


  1.“适度交往”主题班会课干预


  利用每周的班会课,针对两性交往的各自现象和利弊,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会课讨论模式,让学生自己认识正确的两性交往方式,学会分辨过度交往的弊端,认清自己目前处于怎样的两性交往状态等,提前灌输“适度交往”的意识,为三年的共同生活学习营造和谐、健康的氛围。


  2.“适度交往”特殊干预形式


  学生的自控力和判断力随着年龄和经历的提升而不断提高,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会在两性交往中迷失自我,这时教师就必须及时干预,利用各自机会,跟他们交流,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标和过度交往之间的冲突,进而引导他们回到“适度交往”的正常轨道上来,才能走出心理困境,才能在同学间形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关系。


  “适度交往”干预实施以来,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出现“闺蜜”式的小团体,而呈现出全班如同兄妹的和谐氛围,更有利于班级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摆脱了困扰学生的情感纠葛,让他们轻松学习,微笑生活,促进了班级整体成绩的不断提升,也使得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更加积极进取。


  三、适度宣泄干预学生的精神困境


  精神困境许多时候包括了学业困境和情感困境,但本文所阐述的精神困境主要指学生在家庭、社会与自我之间产生的精神上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学生身上,如离异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身有缺陷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在精神上总觉得低人一等,在人格上显得孤僻,在心理上显得自卑。研究发现,单纯靠学校或老师的干预很难扭转他们的心理困境,但是适度宣泄干预会起到一定的精神缓解的作用。具体的做法: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泄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利用学校设立的心理宣泄室,让他们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任怒火喷发,任委屈宣泄。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不必去当佛教徒,也无需拒绝他人的援助之手。作为教师,我们就是学生在遇到心理困境时最可靠的那个人,所以,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学业的引导者,生活的指导者,更要成为他们心理的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