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致化管理中的“三三制”策略

  • 投稿狸发
  • 更新时间2016-03-02
  • 阅读量411次
  • 评分4
  • 50
  • 0
  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升。要使学校教学质量获得跨越式提升,低投入、高效率,就必须走精致化管理之路,切实向精致化管理要成效。 
  一、要注重三化,即:制度化、人本化、全员化 
  1.制度化——教学精致化管理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先决条件。实施教学精致化管理同样必须制度先行,制定科学完备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这是实施教学精致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否则,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规则、程序,教学精致化管理就只能是空喊口号,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在具体执行中一旦没有了准则,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依据,没有了参照,一切无从谈起。只有制度完备了,才会使按章办事成为可能。 
  毋庸讳言,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各校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制度的精致化程度却不高,概念化、形式化、口号化现象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随意性大,可操作性不强,使教学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学校领导要根据本校实际,经过缜密考虑,首先要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教学精致化管理的体系化规章制度,不仅应包括宏观的管理制度,还应包括微观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和细则,制度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不留空白。 
  2.人本化——教学精致化管理的灵魂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教师的博文,这位教师怒火中烧,痛斥学校在教学精致化管理中的“没人性”和“霸王”做法。一天,该教师在上课时突然感到内急,于是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课堂练习的环节,并趁机溜出去上了厕所,以解燃眉之急,这本来合情合理,也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此时,正好校长在各教室外巡视检查,发现有教师中途离岗,校长火冒三丈,立刻打电话将该教师从厕所招回,并当即在教室宣布扣除该教师本月教学常规奖。因为学校的教学精致化管理细则中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道:教师如果中途离岗则扣罚当月教学常规奖。任凭教师如何解释,校长还是没有收回成命。 
  教学管理固然需要精致化,但更应注重人本化。如果教学管理没有了人性,那么这样的教学精致化终将失去坚实的群众基础,离心离德。王铁军教授曾说过,精致化不仅应面对现实,而且要着眼未来,要有终身负责的理念和策略,为学校持续发展精心策划,为学生生涯发展精细导航,为教师的发展搭建成功舞台。事实上,只有在教学管理中努力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才能真正做到精致化。 
  3.全员化——教学精致化管理的保证 
  教学精致化管理是学校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教学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细致化,它要求每一个人对每一项工作都要尽职、尽责、尽力,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在日常管理中,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教学精致化管理要抓出成效,就要全校师生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明确精致化管理的重要性,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力求制度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 
  全校师生要自觉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不只是被管理者,而是学校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学校的真正主人。管理绝不仅仅是几位领导的事,而是全体师生的事,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教师在接受学校组织系统管理的同时,又要对自己负责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对象进行管理;学生在接受学校和教师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试想,如果全校师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效率何愁不高? 
  二、要注重三性,即:科学性、原则性、实效性 
  1.科学性——教学精致化管理的基础 
  学校在制定教学精致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时必须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不能感情用事,随心所欲,“拍脑袋”决策。学校领导集体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经过科学论证,确保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备,不留隐患和漏洞。如果制度本身不科学、不正确,就会在执行中大大降低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学引向歧途,使教学管理走向低效、无效。 
  如某校规定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领导听课时掐秒表精确计算时间,一旦超过规定时间就被认定为不合格,有“满堂灌”的嫌疑。这样的制度本身就是不科学、错误的。诚然,课堂上教师不能一言堂,搞“填鸭式”教学,要把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训练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但如果一堂课的讲授时间硬性规定为10分钟,就走了极端,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有的课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分析,教师如果不讲学生可能看不懂,此时需要教师多讲;有的课哪怕教师不讲,学生也能领悟,此时教师要尽量少讲,关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试想,不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吗?为了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学校领导还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认真反思管理成效,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分析,提出整改方案,进一步完善提高。 
  2.原则性——教学精致化管理的关键 
  有法必依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有法不依等于无法。原则性同样也是决定教学精致化成败的关键。教学精致化管理是一种境界,它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会形成习惯,成为良好品质;一旦教学精致化管理成为一种品行和习惯时,它将不再是一种管理体制,不再是一种制度约束,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生存方式,必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真正使教学管理走向高效。 
  而要使教学精致化管理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就要求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在执行中必须坚持原则,不折不扣地按照制度办事,以切实提高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否则,如果在执行中缺乏原则性,那么即使最完美的规章制度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终将无济于事,权当摆设。这就要求学校在执行制度时要规范有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能有特殊,不能有偏见,不能有感情成分;要常抓不懈,不能虎头蛇尾,见好就收;要言出必行,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搞形式。否则会大大降低学校领导的威信,也会使制度中途“夭折”,计划“流产”,降低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3.实效性——教学精致化管理的主旨 
  打开“教育在线”,一位教师的《教学精致化管理要形式还是实效》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位教师写道:近来学校在大张旗鼓地推行教学精致化管理,但有的做法本人却不敢苟同。以备课为例,学校明文规定,教案必须有统一的格式,字体必须是正楷,而且都要蓝黑墨水誊写,大小均匀,布局美观,每篇教案篇幅不得少于3500字,而且每一篇教案后必须附有不少于1000字的教学反思。如果当月检查不合格者,该教师不仅要扣罚教学常规奖,而且还得重新誊写,再不过关则再次誊写,直到学校领导满意为止。为了不至于“返工”,教师只能小心翼翼,一笔一画地写,如果字数不够只能搜肠刮肚,或者重复废话和空话,以凑齐凑足规定的数量。就这样,教师每天仅花在誊写教案上的时间就得3~4小时,至于教案的实用价值有多少,教师心知肚明,领导则一概不问,因为齐刷刷的教案在上级领导检查时就成了“政绩”。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模式。如果教学精致化管理片面地追求形式而不关注实效,那么这样的教学精致化管理还是不搞为好。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较强的效率意识,重实效、轻形式,摒弃表面文章和浮夸作风。以教案为例,教师写教案的格式应不拘一格,根据每一教时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年龄特点,可详可略,关键是要引导教师静下心来备实质性的内容,如对教材的潜心研究、教法的巧妙预设、练习的精心布置等,逐渐引导教师将宝贵的时间运用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等关键之处,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行为。唯有这样,才能将教师从有限的时间中解放出来,在有效上做大、做优、做强、做好文章,促使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也使教师自身的专业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