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 投稿温存
  • 更新时间2016-02-02
  • 阅读量407次
  • 评分4
  • 69
  • 0
 [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ey)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2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注射液0.5mg,静脉推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依帕司他片50mg,3次/d,口服,疗程1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肌电图检测四肢运动神经(SNCV)、感觉神经(MNCV)传导速度,并检测治疗前后Hey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60例(60.0%),有效30例(30.0%),无效10例(10.0%);对照组显效28例(28.0%),有效45例(45.0%),无效27例(27.0%);两组总有效率为90.0%和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4.021,P<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MNCV和SNCV明显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NCV和SNCV提高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ey下降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显著,并能明显降低血液中Hey的水平。 
  [关键词]依帕司他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同型半胱氨酸;神经传导速度;膝跟腱反射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34-0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60%~90%,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它是微血管病变、血小板聚集、多元醇代谢亢进、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氧化应激、髓鞘及其脂质的合成和成分异常、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累及周围神经、自主神经,也可累及中枢神经。前者尤为常见,使患者出现麻木、疼痛、发凉、肌无力、胃轻瘫、便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采用依帕司他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选自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2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DNP诊断标准:(1)肢体末梢麻木、疼痛、蚁感等症状;(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深浅感觉减低;(3)肌电图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退。排除标准:(1)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胃肠疾病伴吸收不良者;(3)有酗酒、吸烟史;(4)有急慢性感染者;(5)有引起相同症状的疾病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1~78岁,平均(60±4)岁,DM平均病程(8.6±3.5)年,DNP病程1~5年。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3~76岁,平均(56±3)岁,DM平均病程(8.6±3.4)年,DNP病程2~5年。两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自觉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甲钴胺注射液[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J20130076]0.5mg,静脉推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依帕司他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H20040012)50mg,3次/d,口服,疗程12周。治疗期间,两组均停用任何改善微循环及影响神经传导的药物,应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使之达标,空腹<7.0mmol/L,餐后<10mmol/L。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卧床半小时后检查跟腱反射、膝腱反射等,并记录患者自觉症状的轻重。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四肢的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SNCV)、感觉神经(MNCV)]等,并检测治疗前后Hey变化。 
  1.4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变。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60例(60.0%),有效30例(30.0%),无效10例(10.0%);对照组显效28例(28.0%),有效45例(45.0%),无效27例(27.0%);两组总有效率(90.0%与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1,P<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NCV和SNCV明显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NCV和SNCV提高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Hcy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ey下降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等均发挥作用。周围神经受累时光镜下可见神经鞘膜下水肿或神经囊泡减少,有髓纤维数量减少。电镜下可见囊内微管扩张,形成空泡。髓鞘变性,机构不明显,病情较重者可见髓鞘破坏、溶解。在神经纤维变性的同时可见有髓和无髓纤维再生,Sehwann细胞增生。 
  同型半胱氨酸即高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是一种含硫基的氨基酸。细胞内吸收及代谢的动态平衡可使血中Hey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浓度,其代谢所需的酶、辅助因子及代谢底物等因素的变化均可以影响Hey的浓度。影响因素有遗传(几种关键酶基因突变或活性受损)和非遗传因素(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等缺乏)。另外,长期饮酒、吸烟、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均可导致Hey升高。研究结果显示Hey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密切相关。Hey从血浆中的清除就会减慢,从而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Hey水平可影响相关维生素的吸收。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依帕司他是一种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能抑制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累积,提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机能;在神经形态学上,依帕司他可改善轴突流异常,增加髓神经纤维密度、髓鞘厚度、轴突面积、轴突圆柱率。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ey下降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60例(60.0%),有效30例(30.0%),无效10例(10.0%);对照组显效28例(28.0%),有效45例(45.0%),无效27例(27.0%);两组总有效率为90.0%与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1,P<0.05)。所有患者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MNCV和SNCV明显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NCV和SNCV提高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自觉症状和体征,并且能够使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提高,降低Hey,未见明显毒付作用。证明依帕司他对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