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方法对颊面管再粘结脱落率的影响

  • 投稿Miss
  • 更新时间2016-03-28
  • 阅读量442次
  • 评分4
  • 50
  • 0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颊管再粘结脱落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在接受正畸治疗、上颌第一磨牙颊管首次脱落的患者150例(共186个脱落颊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A组:更换新颊管;B组:采用喷砂法去除底面残胶;C组:采用磨除法去除底面残胶。统计3个月内托槽再次脱落情况。结果:三组颊管再次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颊管脱落后采用喷砂法或磨除法处理底板残留粘结剂,可获得与更换颊管相近的粘结效果。 
  [关键词]颊管;脱落率;再粘结;喷砂法;磨除法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2-0078-02 
  正畸治疗中常发生颊管脱落,需对脱落颊管底板的残留粘结剂进行一定的处理后予以再次粘结,如处理不当可能因粘接强度不足而出现二次脱落。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磨除法、喷砂法、热处理法、有机溶剂等。采用何种方法处理后粘结强度更大,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对磨除法、喷砂法及更换新颊管3种方法处理脱落颊管后,再次粘结后3个月内的脱落率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笔者科室2013年8月2015年8月接受固定矫治、上颌第一磨牙颊管首次脱落需要重新粘接的患者150例(共186个脱落颊管),其中男70例,女80例,平均年龄(13.6±3.6)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A组:更换新颊管重新粘结(53个);B组:采用喷砂法去除底而残胶后重新粘结(69个);C组:采用磨除法去除底而残胶后重新粘结(64个)。 
  纳入标准;上颌第一磨牙形态良好;牙釉质发育正常;无偏侧咀嚼习惯;颊管无咬合干扰;口腔卫生良好。 
  1.2 方法 
  三组都采用同种类型的颊而管(杭州新亚齿科材料有限公司),A组更换新颊管,B组采用喷砂机(非凡)去除底板上残留的粘结剂,至完全显露网底为止,C组颊管采用高速手机磨除底板上残留的粘结剂,但保留近网底和网孔间的粘结剂。高速手机去除牙而残胶,隔湿、酸蚀、干燥,用GC Fuji Ortho LC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颊管,光照固化后就位弓丝。常规嘱患者勿咀嚼硬物及勿受外力撞击。统计3个月内颊管再次脱落数量,计算脱落率,每个颊管只记录1次脱落情况。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o软件对数据进行x?检验。 
  2 结果 
  A组:53个,治疗3个月后脱落4个(7.55%);B组:69个,治疗3个月后脱落6个(8.70%);C组:64个,治疗3个月后脱落7个(10.94%),三组颊管的再次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正畸治疗中,影响正畸附件脱落的因素有很多,如:材料种类、粘结方法、患者的咬合情况、咀嚼习惯、牙齿的解剖形态等因素。对于脱落颊管在再次粘结前,应有效清除底板上的残留粘结剂,以免影响颊管的粘结强度。 
  磨除法是通过机械力清除颊管底板上残留粘结剂表而的污物,以增加新旧粘结剂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增强粘结强度的目的。有研究表明,经磨除法处理的托槽再次粘结后,其粘结强度可达到临床需要。但该方法在操作过程中较难精确控制磨除量,容易伤及托槽底板的网状结构。吴海苗等通过扫描电镜显示,经打磨的金属表而粘结剂残留较多,且其网状结构明显破坏。 
  喷砂处理技术是表而粗化的手段之一,能有效去除底而粘结剂。喷砂法不会改变托槽底板结构,还可以粗化托槽底而,形成不规则网状或蜂窝状结构,提高基底面粗糙度,增加粘结剂与托槽底而的粘结而积。李立国等研究对脱落托槽底板的残留粘结剂喷砂处理后,其再次粘结的剪切强度和新托槽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有研究证明,电镜下喷砂后托槽底板呈现均匀、带有致密小孔的表而结构,其形态、结构与新托槽接近。 
  本研究结果显示,更换新颊管组的再次脱落率低于喷砂组和磨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脱落颊管底板残留粘结剂采取喷砂法或磨除法均为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