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投稿猫王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87次
  • 评分4
  • 59
  • 0

陈 娟

广西省桂平市中医院眼耳鼻喉科,广西桂平 537200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医护理干预;变应性鼻炎;生活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137-02

[作者简介]陈娟(1977.12-),女,广西桂平人,本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眼耳鼻喉科护理工作。

变应性鼻炎属于眼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临床多采用脱敏治疗,即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其为病因治疗,可从根源上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超敏反应状态予以改善,使特异性IgE抗体水平降低,提升IgG水平,有效改善临床症状[1]。由于变应性鼻炎属于慢性疾病,因此治疗时间长且起效较慢,为获得优良临床疗效,在治疗过程中离不开护理的配合。该研究为探讨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者7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与《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相符[2],排除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37.4±4.2)岁,7例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为19~62岁,平均(38.2±4.8)岁,6例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基于对照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先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护理干预质控小组,而后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2.1 用药护理 给予患者温肺益气汤加减方,药方组成如下:黄芪、蝉蜕均为15g,白术、防风均为10g,苍耳子、薄荷、麻黄以及辛夷均为6 g,甘草3g。结合患者病情加减:清水样鼻涕多添加10g乌梅,鼻部无痒感可减蝉蜕,鼻塞严重添加6g石菖蒲,脾气虚可添加茯苓、党参。用水煎服,煎2次,于早晚饭后30min口服100mL。而后清洁鼻腔,在第3次煎上述组方时用药液自行对鼻腔予以冲洗,使用鼻腔冲洗器,两侧各100mL,1次/d,于晚上进行。疗程为10d,连续3个疗程后不再使用药液,用100mL温开水,调节温度至30℃后添加0.9 g食盐,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冲洗液。

1.2.2 穴位敷贴 适量研磨半夏、白芥子、麝香、延胡索以及细辛,而后使用鲜姜汁对其予以调节,成糊状后制作成圆药饼,厚度为0.5cm,直径为2cm,在医用材料上放置后在穴位上敷贴。若患者肺气虚则添加黄芪、艾叶以及麻黄,取百劳、大椎、天突、肺俞以及脊肓等穴位;若肾气虚则添加肉苁蓉、淫羊藿、附子、五味子以及干姜,取穴则主要为命门、肾俞、百劳、大椎、天突以及涌泉等穴位;脾气虚则添加人参与黄芪,取穴则主要为天突、大椎、足三里、脾俞、气海、膏盲以及命门等。控制贴药时间为5h左右,患者自觉穴位有轻微烧灼感后便取下。每间隔7d贴敷1次,疗程为1个月,每间隔30d开展下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该护理措施不分季节与时间,贴药后告知患者不可剧烈运动,以免脱落。注重饮食,应丰富且清淡,禁食发物、生冷、荤腥以及辛辣食物。患者贴敷后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现象,告知患者为正常反应,若出现起泡现象则湿敷植物油,若泡较大则先消毒,再用无菌纱布覆盖,避免泡皮感染与脱落。

1.2.3 穴位按揉 取穴迎香、上星、合谷、鼻通、印堂以及曲池等穴位,使用开天门、揉太阳、推坎宫以及揉耳后高骨这四大手法,按照以下按揉步骤操作:让患者仰卧,介质选用凡士林或者滑石粉,先按照上述四大手法操作5min,其中2min开天门,1 min推坎宫,1min揉太阳,对风池穴进行按揉时控制在10~20下。先顺时针,控制好按揉力度,需轻柔,再依次增加按揉强度。对鼻通穴予以按揉,每侧为5min。一侧完成后再做另一侧,交替开展,不可同时进行。用双手拇指偏峰使用抹法从左右鼻通穴至迎香穴,25次左右。对双侧合谷、曲池予以按揉,共5min。患者取坐位,用拇指指端对合谷、曲池进行按揉,控制手法应和缓轻柔,持久渗透。1次/d,疗程为15d。

1.2.4 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 变应性鼻炎属于慢性疾病,病程长且治疗疗效欠佳,同时医疗负担重,长此以往患者难免会出现焦躁心理。因此护士一定要保持耐心细心,及时安慰并做好解释工作,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若有必要可邀请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来现身说法,以消除患者疑虑与担忧心理,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1.2.5 健康指导 告知患者需坚持锻炼身体,以提升免疫力与抵抗力,避免受凉;告知患者勿吸入皮屑、尘埃、花粉、化学粉末以及动物毛发等;易感者外出旅游应尽量勿接触于落叶、花粉以及枯草;可在家中使用空调,以降低室内花粉量,平时需确保房间空气处于流通状态;若患者对皮毛过敏尽量勿饲养宠物;更换被褥或枕头里的糠皮、蒲绒以及鸭绒等,采用纤维填料或者棉花;保持室内卫生,勤晒被褥,去霉除尘;保持乐观与积极情绪,注重个人防护,花粉或者寒冷季节时出门应佩戴口罩;避免食用过多鱼虾、生冷、海鲜以及油腻食物,禁食辛辣物与烟。

1.3 生活质量评估

使用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评价,共8个项目,对每个项目评分予以计算。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方法

应用软件spss18.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c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生活质量改善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不会致命,因此通常会被低估或者忽视,病情反复发作会诱发变应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鼻息肉、肺心病以及哮喘等。其临床症状主要为鼻塞、阵发性喷嚏、鼻痒以及水样鼻涕等,通常伴随有鼻粘膜肿胀与变应性结膜炎等。由于并发症多且病程长,患者通常会出现焦躁心理,无法乐观对待,长期受到不良情绪折磨患者会丧失治疗信心,降低依从性,对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一定要开展护理干预,以减少复发现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祖国医学认为变应性鼻炎主要是受到阴阳平衡的作用。蝶腭神经节紊乱后导致阴阳失调,阴盛阳虚,即副交感神经兴奋度过强,也会表现出阳盛阴虚,交感神经过于强势[4]。

穴位按摩历史悠久,可刺激局部经络腧穴对机体自我调节功能予以调节[5],调整并激发经气,促使机体代谢水平提升,强化细胞免疫功能,进而改善机体体质。按摩可及时调整阴阳失调症状,促使患者恢复健康状态[6]。比如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健康评分为(43.4±5.2),显著高于对照组(32.7±4.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敷贴则可促使药物作用充分发挥,疏经通络,畅行气血,调节阴阳[7-8]。在该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胡桂芬研究结果相近[9]。

综上所述,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林志斌.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18-20.

[2] 吴明珍,李胜,华贵香,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在儿童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7):44-46.

[3] 郝春颖.变应性鼻炎的针刺治疗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

1884-1885.

[4] 胡银亚,鲁杰.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690-691.

[5] 宁媛.热敏灸治疗急性变应性鼻炎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3):

265-266.

[6] 彭锦绣.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护理[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6):547-550.

[7] 邵薇娜,何勇,方天叶,等.青少年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103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6):534-535.

[8] 任树萍.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36):4177-4178.

[9] 胡桂芬,应丽君,陈兴奎,等.中医护理干预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2):1654-1656.

(收稿日期: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