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之初探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4-12
  • 阅读量4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为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科研思维,对微生物实验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文章围绕优化实验教师配置,重视基础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生物安全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097-02


  作者:孙艳美,纪朋艳,李文彬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与临床联系紧密,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课的学习,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形”,对病原微生物有感性的认识,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基本技能。为了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好的效果。


  1传统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教师小结。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方法,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验内容偏重于验证理论,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开设的实验课内容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创造性实验几乎没有。这种传统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弊端,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的实验课教学是一种从属教学,相对于基础理论课而言,学生不重视。多数实验课不进行考试,学生就会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不珍惜实验机会,投入到实验课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较少,缺乏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验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验台上也不消毒,白大衣随意放置,上完实验课不消毒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


  2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优化实验教师师资配置


  我校微生物实验课均由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带教,有专职实验教师做实验的准备及带教工作,教研室的教师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每次实验前都做预实验,对新进的试剂和菌种加以检验,对每一个实验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保证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定期进行实验课的总结和讨论,随时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正,不断优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学生为出发点,力争使每次实验课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重视基础实验,培养学生扎实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技能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领域涉及面广、实验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强化学生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基础实验中,我们安排了细菌的接种培养技术,细菌的革兰染色法及抗酸染色法,油镜的使用,药敏实验,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消毒灭菌的方法等,在实验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无菌观念培养。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以监督,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及使用仪器的方法,熟练掌握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3引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同时,验证并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微生物实验进行到一半时,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我们安排了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包括血液标本细菌学检查,尿液标本细菌学检查,痰液、粪便和脓汁的细菌学检查。通过这些模拟的临床标本,要求学生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血清学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全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这一过程使学生既巩固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贴近临床工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实验室定期开放,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也可由带教教师提出思路,然后共同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如今年9月份,带领学生做了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而且不同实验室之间还做了比较,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又做了比较,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无菌操作及消毒意识,学生们纷纷表示,细菌真是无处不在,以后实验室用品一定和生活用品分开,实验操作时防止污染,实验后仔细洗手消毒。除此之外,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带领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使学生了解一个实验课题,从选题到设计再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加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增加了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后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4加强与临床检验科室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


  针对很多检验专业学生提出所学的实验内容到临床检验能否用上的问题,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学习。有专门的临床检验工作人员进行讲解,从临床标本的采集分离,实验鉴定,仪器分析等,到最后出结果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学生不但了解到各种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而且还可以学到多种检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极大的缩短了以后进入临床实习及工作的适应期。学生了解到检验工作的程序及其重要性后,回到学校后学习起来便会有的放矢,极大的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2.5建立有效的实验室考核机制


  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3]。以往,实验课成绩是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但有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完成实验,为了应付考核,有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所以单凭实验报告不能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课情况及实验实际的能力。我们重点改革了实验课的考核方法,在第一节实验课上就明确告诉学生实验课考试的方式,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以往的方法比,现在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端正了,大部分能积极完成实验,认真的书写实验报告,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实验课平时表现占20%,实验报告占30%,期末笔试占20%,基本操作占30%,以小组为单位有自主设计实验的可酌情加5~10分,实验课不及格者,不准许参加理论课的考试,这样做即可做到实验课考核的公平公正性,也可彻底扭转学生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错误作法,从而使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6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鉴于近年来微生物实验室研究与实践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我们加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由于使用的微生物并不都是灭活或减毒的,有很多实验是要以致病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所以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实验物品的回收和高压灭菌,实验菌液等不能直接导入下水道,学生带到实验室的物品放置特定区域,不要接触实验台,白大衣脱下后直接放入袋中,回寝后与生活用品分开。师生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并杜绝实验室微生物可能造成的生物危害。


  通过对微生物实验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4],真正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彻到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完善微生物实验课,才能更好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