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7-15
  • 阅读量5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我院医学微生物实验项目多为基础性验证实验,一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简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我们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等措施进行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54-02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其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可使学生掌握实验技术和方法、建立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操作、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从而为防治院内感染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工作奠定必备的基础。我院医学微生物实验项目多为基础性验证实验,一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简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课题组依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临床所需技能的要求,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全面调整,通过删除重复的基础性验证实验,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形成了分层实验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细菌基础培养基制备、细菌的分布试验、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等基础性实验项目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强化[2]。但此类实验操作简单、多为验证性质,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结束此阶段的实验教学后我们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脓汁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与鉴定”试验,我们以5-6人的实验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物品及培养基,然后由教师带领前往医院采集临床病人的脓汁样本,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实验方案对脓汁中的致病菌进行鉴定。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掌握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性球菌的鉴定方法,而且设计能力、沟通协同能力、探索求异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种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验,教师只做规范引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规范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是评估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考核手段只注重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出勤率两个方面,很多学生上课时心猿意马敷衍了事,下课后照搬书本抄一抄,也能拿高分。这种粗放的考核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将平时实验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实验考核体系。


  (一)平时实验考核


  平时实验考核分为实验过程的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情况。


  1.实验过程考核。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要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印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3]。我们将实验过程分为准备、操作、整理三个阶段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对于实验过程的考核我们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次实验课均考核,期末计算平均分。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未来的医生,需要很强的责任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每次实验均将本次实验需要使用的物品名称和数量及该物品用后的处理要求制成清单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核查,课后清点。每一台仪器设备,我们均配有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本,该本设计有使用日期、实验项目名称、设备原状、设备现状、使用人签名等项目,每次上课均要求学生对本次所用仪器设备情况进行如实填写。对于实验预习情况的考查,我们会在实验课时随机提问和本节实验课有关的知识,比如在做细菌染色标本检查实验前,我们会设置这样的问题:革兰染色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革兰氏阳性菌会被染成紫色,而阴性菌则被染成红色?而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则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来实现。对于那些实验结果不理想,但进行有益分析和探索的同学,反映了他具有一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报告考核。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相关理论的认知程度,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可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写作能力。


  对于学生实验结果的考核,我们不唯成功论。对于验证性实验,如果实验并未出现预期的结果,但只要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也会同样给予高分。比如有的同学在做平板划线法分离培养细菌时,只在培养基上出现了少量菌落,他如实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由于挑取的菌苔太少,导致分离得到细菌过少”。这样的实验报告反应了该同学忠于事实的科研精神,也一样得高分。


  (二)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通常在实验课程结束后统一安排,由教研室老师讨论制定考核项目和每个考核项目的评分细则,所考内容通常是实验操作技术。在正式开考前,由教师将考核项目印制在纸条上,学生随机抽取进行操作,教师根据操作的完整性、规范性、流畅性分步给分。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实验教学以教材为教学指导,教师进行示范讲授,学生进行模仿式学习[4]。这种单纯讲授+练习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在此次改革中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


  (一)案例式教学法


  照本宣科式的实验课会让学生觉得课上所学离临床很远,离将来的实际工作很远,而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则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此,我们建立了案例式CBL课程互动教学新体系,这种教学体系能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5]。我们带领学生去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实地收集和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病例,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在开展“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和培养”前,先引入一个患痢疾病人的病案,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根据该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病人可能感染了什么细菌?如果要确诊需要收集什么样本进行分离和鉴定?在做分离鉴定前要准备哪些材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后,分组讨论这些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汇报,教师则进行点评引导,最后总结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细节。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因为在讨论病案时,应用到一些综合性的知识,学生会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6]。除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外,课题组还采用了此外还通过气氛营造法、点面结合法和启发引申法[7]等教学方法。(二)走入临床式教学法


  尽管在设计性实验开展之前,安排实验小组代表去附属医院取材,可以接触病案,但由于实验仍在学校实验室开展,不能满足学生急于接触临床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师部分为附属医院检验科医务人员,利用这一优势,我们特尝试性开展了走入临床教学法。具体做法为: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名代表,由教师安排在课余时间深入检验科,观摩临床检验的具体流程,体验在医院从事检验工作和在实验室进行操作的区别。学生参观体验过程中可随时向带教教师提出问题。走入临床式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安排在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无菌意识之后,一次进入科室人数在2-3人,以免影响检验科的正常秩序。


  四、总结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日趋浓厚。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完善的实验考核体系使得学生的实验态度更加端正,实验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案例式教学法和走入临床式教学法加强了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课上所学是可以应用到临床工作中的,实验课是有用的。但此次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反映课下查阅资料,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由于设计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些同学浑水摸鱼,企图蒙混过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克服。比如在设计实验的选题上要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设计和该实验契合度高的问题,从而缩短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的时间。对于小组式教学,考查对象的模糊化问题,我们需要缩减小组人数,可将5~6人的小组缩减为3~4人,同时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这样才能保证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