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群文阅读教学的“三种现象”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465次
  • 评分4
  • 49
  • 0

张道明

前不久,我校围绕“群文阅读教学”组织了一系列公开课。前前后后,笔者共听了十余节课,坦白地说,能给观课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课不多。笔者捕捉到课堂上的一些现象,梳理反思这些现象可以让我们窥见群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更好地把握群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现象一:把群文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

A教师执教以“诚信”为主题的群文阅读。课始,教师指名学生说说什么是诚信,讲关于诚信的故事;教师出示“知识树”,在树干上标注“诚信”,第一枝干上标注“我不能失信”:学生默读材料《我不能失信》后,说主要内容,教师概括出“言而有信”。接着,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快速浏览三篇阅读材料《狼来了》《山鹰和狐狸》《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指名学生说说《狼来了》的主要内容、印象深刻的段落,并评价牧羊人的做法对否,用一个四字词语归纳概括出阅读材料所要揭示的道理,教师相机在第二枝干上板书“诚实守信”。教师以此方式教学后两则材料后,回到“知识树”,让学生读一读“知识树”上的文章题目以及揭示的道理。最后,学生交流分享身边的“诚信”小故事。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以“诚信”为主题,由一篇带出三篇,学生说“诚信”故事、读“诚信”短文.分享“诚信”故事、明“诚信”道理,让学生读后归纳出材料所揭示的道理,显然教学致力于让学生在“懂主题”上打转转。这节课尽管学生有读有说,但是学生似乎在思想品德上的感悟更多一些,而在语文方面的训练甚少,课堂上的“语文味”不见了,整堂课更像是一节思品课。群文阅读无论怎么上总得体现其学科性质,也就是语文的东西,教给学生的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既然群文阅读进入教学视野,就必须注重教学性,确切地说,就是注重语文的教学性。语文的教学性意味着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应该说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也应该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群文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落实,当下很多的群文阅读课,更多的是关注后者,而前者被弱化。“工具性”或“语用性”的弱化势必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群文阅读的教学效益也不一定理想。因此,我们必须思考群文阅读“教什么”,也就是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准了,才不至于偏离语文的方向,学生才可能在“语文上”获益。

寓言是含有讽喻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非生物。其表达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通过讽刺和嘲笑揭露敌人的丑恶残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强团结,打击敌人,也用于讽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虚伪、愚蠢、懒惰等缺点,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而这些教训和讽刺有的在作品的开头就已点出,有的在作品的最后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故事中间,让读者思索并找出来。另外,寓言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非生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社会上的某些人。

上述教学,我们是否可以从寓言的文本形式或者写作手法上去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着力学习寓言表达方式上的某个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品、写等方式去感受揣摩寓言的借喻特点,或者让学生找一找寓言的教训在文中的位置,或者关注寓言中的拟人、比喻手法。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更“语文”点,学生在语文上的收获或许要多一些。群文阅读终究是语文教学,就应当具有语文味,理当以语文的方式去“教”和“学”,千万莫把群文阅读课上成思品课。

现象二:把其中某篇当成精读课文来教

B教师执教的是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选取了三篇阅读材料《鼾声》《秋天的怀念》《母爱·风筝-童话》。课始,故事引入教学,教师出示“父母的爱”知识树,抽学生回忆才学过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4篇课文的题目,说说每篇各表达了什么样的爱。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板书题目以及怎样的爱,填充知识树。随后,教师出示三篇阅读材料和阅读提示:你喜欢哪一篇?体会到怎样的爱?几分钟后,抽学生交流。一学生说没有说对,教师直接搬出答案。在交流《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开展读、悟、思、说,再讲解哪个词是什么描写,从哪个词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爱,哪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着个别学生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整整花去19分钟时间。刚学第三则材料时就下课了,教师在慌忙中结课:学生齐读一首歌颂母爱的小诗,之后布置作业:用笔书写自己感受到的爱。教学草草收场。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教师把群文阅读当作精读课文来上了。学生在某一篇阅读材料中花费时间过多,必然没有时间去阅读其他材料,这与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一组几篇相似的文本中学习相去甚远。显然,教师在出示例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没有把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在例文中弄懂的“知识”提炼出来,让学生明白在阅读材料时干什么。

评课时,一位教师建议把“知识树”设计成“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按提示去完成表格,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妨这样改进教学:上课伊始,通过让学生回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师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有了这个例文的铺垫后,学生明白父母的爱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表现的,那么他们在学习阅读材料时就会“抓住人物的细节来体会父母的爱”这一知识点。教师接着出示下列表格: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勾画,先自己边阅读边完成表格,同桌相互讨论,之后再抽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印证例文告诉我们的——细节可以暴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换言之,就是透过人物的细节我们可以读出其内心情感。这样的教学,训练了学生的自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达到群文阅读的效果。

现象三:教师“占领”了课堂,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

C教师执教以“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第一个环节,导入《丑小鸭》片段。第二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小壁虎和金鱼分别向哪些动物借了尾巴,快速默读《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师相机板书:小壁虎借了几次尾巴,分别向谁借;贪婪的老妇人的五要,分别要了什么。教师抛出反复结构童话的特点:情节类似、结构相同、写法相似。第三个环节,学生自读《犟龟》《爱心树》《卖火柴的小女孩》,边读边思考:小犟龟遇到了哪些困难?大树每次给了男孩什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后出现了什么?用横线画出关键词句,还可以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批注,给三篇童话制作故事结构图,比较五篇童话的结构图。第四环节,创编童话故事,学生动笔后交流。

这节课属于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框架搭建得好,课型无疑有群文阅读的形,却没有群文阅读的神,可谓是“有形无神”。综观每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赶着学生跑,而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够,没有走进文本。笔者观察了几个学生的阅读材料上是一片空白,显然学生没有边读书边勾画和及时记录阅读感受的习惯,自然也就没有批注。课堂上,看不见同伴之间的探究、合作、交流,更看不见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和教学的灵动,很多答案是教师直接“端”给学生的,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讨论的学习氛围。

教师将群文提供给学生,放手由学生阅读,按照提示,结合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群文“密码”,再进行精彩的展示交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群文彰显出的某一“规律”,这是理想的群文阅读教学的状态。只有让学生自主发现,有自己的收获,真正经历学习过程,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倘若我们只让学生匆匆浏览,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浮在文字表面上,是无法精彩展示和交流的。

上述教学,阅读材料容量大,而学生阅读的时间却很短,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没有感受和体会,致使交流沦为少数几个学生和教师共同表演的舞台,教学亦步亦趋地按照教师预设的方向前行。我们不妨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犟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在整个过程,教师充分给予学生阅读揣摩品味材料的时间,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真正呈现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教学要尽量避免像C老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大多时候是看客,甚至学生隐退消失不见的状态。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适时隐退,把课堂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精彩展示。

群文阅读也姓“语”,要具有语文味,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立足于一篇的特点,带动多篇的阅读,绝不能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其中的一篇上;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阅读、揣摩、感悟,自主发现群文的“密码”,在探究、合作、交流中自主建构语文素养。

(四川省屏山县学苑街小学6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