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2-25
  • 阅读量129次
  • 评分0
  • 0
  • 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已成为我们的普遍共识。我们在肯定教学改革,强调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重视兴趣激发,引导自主学习,重视主题构建等策略的同时,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我们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剖析与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我对回收的《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比如有的整堂课在教师的安排下“忙碌”地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但确看不到孩子们静静地思考。有的整堂课一切学生说了算,在没有教师充分引导、创设高级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哪一段就说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把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各组成员在合作的目标和任务的分工上不明确,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看似热闹,实质空洞。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肖川博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一书中对“有效教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的教学。特征是:学生的实质性参与,主动建构,积极探究,多向互动,积极体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学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发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教师的及时评价,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因而也就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和行动,这将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1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


  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切实把握课文的特点;其次要关注学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明确。教学目标的表达越清晰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也就越容易把握,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越高。


  1.2目标落实要贯穿始终


  “写在前头,忘在脑后”,这是不少教师对待教学目标态度的现实写照。实际上,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活动总的走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学目标为灵魂,以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指向,精心预设相应的教学环节,如哪那一个教学过程完成哪那个目标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1.3灵活扎实达成目标


  关注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使所有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展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许多教学细节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让课堂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教学目标方向的生成,做到既扎实又灵活地落实教学目标。学生的质疑有时就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而这个问题又关乎教学目标的达成,此时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个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要有处理课堂的应变能力。


  1.4及时反思精准目标


  课后看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发现落实不到位的目标,查看目标是过高,还是不符合本班学生情况,做好调整,以便今后再出现类似情况。


  2.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如:我在教《长征》这一课时,我以气势磅礴的《长征》曲目作为这节课的导入。我问孩子同学们知道老师课前放的什么歌曲吗?我话音刚落,学生就争先恐后的抢答,看着学生积极的气氛,我又提出知道是谁写的吗?你对毛主席有哪些了解?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3.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看的》一文中的“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段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4.切合儿童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5.适时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从尊重人的角度看,语文老师实在应该淡化对回答内容的评价,而应当去关注学生的回答行为,其评价点应放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语文课堂应当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对话过程。如果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会觉得了不起。”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也是如此。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它们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总之,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