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过这样伤害孩子的话吗

  • 投稿王豖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67次
  • 评分4
  • 31
  • 0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陈迁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者,成人不仅需要拥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还需要把握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语言艺术。在日常的互动中,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语气语调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是有讲究的。

然而,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成人常常出于“让孩子早日成材”的良好愿望,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不适宜的话,无形中伤害了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成人与孩子的互动中有哪几类比较常见的不适宜的语言。

1.过分控制

有的成人在孩子面前以权威自居,认为自己可以任意支配和控制孩子,说话时很少给孩子留下商量和沟通的余地:

“少啰嗦,给我闭嘴!”

“你敢再顶嘴,马上就给我出去!”

“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你连我的话都不听了?!”

“我会错怪你吗?你还不肯认错?”

“如果你不听话,我就……”

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诸如此类的话,有的人对这样的话还推崇备至,认为这样说可以更好地树立成人的威信,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变“老实”,以便达到“管理”孩子的目的。

不可否认,从表面上看,成人这样说确实可以起到约束孩子行为的作用,因为这些话几乎不给孩子留下任何商量和沟通的余地,甚至还带有威胁和警告的意味,孩子听了之后通常会按成人的要求去做,以免受到惩罚。然而,这种约束的效果只能是短暂的、表面化的,因为孩子并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成人的要求,而是在成人威慑之下被迫顺从。因此,成人这样说非但不利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律意识,而且会使孩子体验到被强制、被压抑的不快甚至痛苦。另外,如果成人经常使用这类语言,还会导致与孩子关系的逐步恶化,甚至使双方陷入越来越无法相互沟通、交流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不和谐、不融洽的人际心理氛围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过高期望

有的成人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当他发现孩子不能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就会感到失望,从而说出这样的话:

“你本来还可以做得更好。”

“你怎么连这点儿事都不会做?”

“你怎么这么一会儿沈坚持不住了?”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很多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真实心理写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也对自己班里孩子的成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很多时候,成人提出的要求是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脱离孩子身心发展水平的,这种过高的要求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不但会妨碍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直接影响其良好个性的形成,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

也许有人会说,成人对于孩子的成长怎么可以没有期望?孩子的成长不正是需要有点压力的吗?的确,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成人提出一定的要求、给予一定程度的压力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压力一定不能超出孩子身体和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这种要求应是孩子在成人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否则只会是“揠苗助长”,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过度保护

有的成人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常常包办代替,不给孩子机会去做那些他完全可以做的事情。他们经常会这样说:

“你还小,自己哪能做这些事?让妈妈来帮你做!”

“瞧,你又搞得乱七八糟的!别动,等你长大了再帮我干。”

在当今的中国,相当多的家庭都存在严重的对孩子过度保护的问题。很多孩子虽已年满3周岁进入幼儿园,却仍然不会自己穿衣、吃饭,更不用说其他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了。在很多成人看来,孩子还小,做不好这些事,还可能因为做这些事而弄脏衣物或把家里弄得乱糟糟,而自己帮孩子做这点事也只是举手之劳。殊不知,这样做既会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也会影响孩子自信心与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

孩子需要必要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去学会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和局面,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如果孩子受到过度保护,自己能做的事情都由成人包办代替了,那么,孩子就被剥夺了必要的锻炼机会,被剥夺了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被剥夺了形成自立、自强和自信品格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丧失自信心,愈发变得低能甚至无能。

4.过分夸奖

有的成人常常出于赞许、鼓励的目的而夸奖孩子,但这种夸奖如果不把握好分寸,就会显得过于夸张:

“你可真是个小神童!”

“我家宝贝最棒了!谁都比不上你!”

“你太聪明了,真是个小天才!”

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很多成人会将这些话挂在嘴边,视其为成功激励孩子自信心的“法宝”。殊不知,过分夸奖与过度赏识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研究中曾发现不少这样的案例:那些从小就被这类过誉之词包围的孩子,慢慢会形成一种个性特点,就是他每做完一件事之后,总是急切地渴望获得成人的赞许,不然就会变得非常失望,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或是成人不喜欢自己了。这些孩子还可能滋生盲目自大、贬低他人、缺乏主见、害怕失败、畏惧挑战等不良心理。

适度性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它对教育同样适用。表扬、赏识和赞美孩子的话同样不能过度,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另外,频繁地以“你真棒”“你最棒”“你真聪明”之类缺乏针对性的虚泛的评语评价孩子,并不能帮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点或有哪些进步,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相比之下,那些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和现实状况,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的鼓励之词,则更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5.缺乏耐心

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是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期,他们对许多事情都要问为什么。对于孩子提出的那么多问题,有的成人或因其幼稚好笑,或因其难以回答,或因其妨碍了自己,而表现得缺乏耐心:

“和你说了你也不懂,等你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你哪来那么多问题?一天到晚问个没完。”

“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一边玩去,有事以后再说。”

“好了,别说了,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成人在这么说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敷衍的话正在戕害儿童发展过程中那最为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早在四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就明确指出:“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希望得到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它是一种好现象,是自然给他准备的一种工具,用来除去他初涉尘世的无知。他要不是好问,就会因为无知而变成一个愚蠢、无用的动物。”对于成人来说,精心呵护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最佳办法就是重视孩子的发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成人既不应制止,也不能敷衍,更不能嘲笑,而应积极鼓励,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尽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认真、耐心地向他解释清楚。这样,孩子就会从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不断探索新的问题,而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相反,如果成人对待孩子的提问缺乏耐心,敷衍了事,信口开河,那么,不仅会妨碍孩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会使孩子那与生俱来的求知兴趣和探索精神遭受挫折与打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麻木、畏缩和怯懦。作为教育者,成人应该懂得,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发问,给孩子心灵带来的创伤也许是永久性的。

6.讽刺挖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经历的。然而,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乃至错误时,有的成人在气急败坏之下会口不择言,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

“连×××都会了,你怎么还不会?”

“你可真行呀!居然能在墙上画画了,你是艺术家呀!”

“你还真觉得自己很行呀?”

“我都跟你说过一百遍了,你的记性可真好啊!”

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说这类话的成人大有人在。他们逞一时的口舌之快,以此来宣泄自己对孩子行为的不满,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话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怎样的伤害。

根据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小年龄的孩子还不能理解反语以及讽刺挖苦的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因而,成人以此来教育那些出现问题或犯错误的孩子,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尽管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讽刺挖苦的话,但从成人说话时的面部表情、语气、语调和手势动作中,孩子仍会敏感地察觉到成人的负面情绪,感觉到成人既不信任他,也不喜欢他。这种感受必然会影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形成与发展。此外,成人若总是用这类讽刺挖苦的腔调和孩子说话,实际上是为不谙世事的孩子提供了一个不良的榜样。总之,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成人切忌口不择言地说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的、讽刺挖苦的话,因为这些话非但对孩子行为的转变无益,反而对他的心灵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成人不适宜的语言,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是适宜的语言?成人应如何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答案也许有很多,但究其根本,成人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注意教育的适度性。成人在教育孩子时必须把握好尺度,既不过于严厉,也不放任自流。在对孩子说话时,同样应注意过犹不及的问题:既不能过分赏识和夸奖孩子,也不能过分责备和压抑孩子。掌握教育的适度性是成人说话适宜的前提和保证。

其次,应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独特之处,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使孩子能够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成人说出的话不应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或侮辱其人格,不宜当着他人的面批评孩子,或是拿别人的优点来与孩子的缺点相比较,这些语言都会极大地伤害孩子。

第三,应尽量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地命令孩子,而是要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其循循善诱,心平气和、轻声细语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建立起平等、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四,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尽量用正面的、鼓励性的语言与孩子说话,避免使用训斥、警告或威胁性的语言。另外,应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不敷衍,不讽刺挖苦,更不能把孩子当作成人不良情绪的“出气筒”,应该用简明的、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以及要求是什么。

第五,批评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能动辄“翻『日账”“算总账”,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增加孩子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总之,成人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学着换位思考:我听了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不可打着“爱”的旗号伤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