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

  • 投稿多墨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186次
  • 评分4
  • 69
  • 0

刘立园,宇文彩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得益于对通识教育真谛的坚守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合理安排。本文通过分析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探讨其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核心课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2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46—02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刘立园(1988— ),女,河北邢台人。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比较高等教育。

宇文彩(1986—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1754年,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创建,该大学属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在20世纪上半叶,该大学与哈佛大学及芝加哥大学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是最早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本科生院,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它的研究生院更是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遐迩。

一、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

(一)哥伦比亚大学设置核心课程的起因

虽然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样,都从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转向注重职业训练,但自由教育的支持者、逆时代潮流而行的反对者一直不乏其人。例如:约翰·霍华德·范·阿姆林奇就认为哥伦比亚学院的真正目的不是培养学者或专业人士,而是“塑造人”。他认为,学院教育对于年轻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教会他们瞻前顾后,并用适合公民身份的方式思考”。虽然阿姆林奇力挽狂澜,但到20世纪初,四年的自由教育还是衰弱了。大学逐渐减少了对经典学习的要求。巴特勒认为,一定要等到四年毕业之后才进行专业学习不是个好事,而是个坏事。当时阿姆林奇就公开警告说哥伦比亚学院已“堕落为职业学院的预备门廊”。

与职业化趋势同时存在并互为因果的是学生构成的变化,该变化进一步瓦解了哥伦比亚学院的统一性。在19世纪初,纽约的贵族阶层都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在哥伦比亚学院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世纪之交,从南欧和东欧涌入的移民在公立学校接受中等教育,他们改变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构成。

(二)“当代文明”课程的开设

1919年,“当代文明”课程分为15个班,很快就发展到20个班。到20年代中期,每个班的人数稳定在30人。“当代文明”是全年课程,同一位教师教授两个学期的课程。每个班每周聚五次,都是在上午9点到10点。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教学大纲和其他阅读材料的讨论,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教师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积极地加入讨论,而不是被动地听讲。在第一个10年,“当代文明”课程的头两周用来讨论物理世界和各国的物质资源,目的是显示“人与自然亲密的依赖关系”。在探讨大自然和人性之后,探讨20世纪西方文明的历史背景,以“明确我们时代的主要特征”。该部分着重探讨欧美的政治遗产、现代工业的兴起、西方科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以及它们对社会秩序的意义。1925年,“当代文明”在该部分特别关注的五个问题是:帝国主义和落后地区的人民、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工业主义和提高生活水平、政治控制以及教育。

“当代文明”课程效果显著,全美30多所学院相继模仿该课程,大大超出了最乐观的期望,因此,哥伦比亚学院决定开设人文必修课。从1928年开始,“当代文明”课程变成两年的课程,CC-A和CC-B。第一年CC-A主要学习欧洲的历史和哲学,第二年CC-B主要学习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学。从1930年开始,CC-B包括到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实地考察。与CC-A相比,CC-B的稳定性和连贯性都差得多,因为社会情况在不断变化。

(三)“人文”课程的开设

1937年,学院开始为低年级学生开设新的人文系列课程——“人文A”。这是个要求所有新生修习的全年课程,涵盖了从古代到18世纪末的西方文学和哲学经典文本。“人文B”是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选修课,主要包括西方视觉艺术和音乐。1947年,“人文B”变成了必修课,并更名为“艺术人文和音乐人文”。后来“人文A”又更名为“文学人文”。“人文A”的形式与“当代文明”大体一致,学生每周上四次课,1941年减为三次。而现在的核心课程都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两小时。当时每个班大约24人,共20个班。“人文B”也以讨论为主,每周三次课,一次讲座,两次小组讨论,但效果不太令人满意。

二、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

哥伦比亚学院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主要本科生院,目前,它的核心课程由“当代文明”、“文学人文”、“大学写作”、“艺术人文”、“音乐人文”、“科学前沿”、“科学必修”、“全球核心必修”、“外语必修”和“体育必修”构成。“当代文明”主要包括从柏拉图到现代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史,是大二学生的必修课,“文学人文”主要阅读欧洲文学与人文经典,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这两门课都是每班22人,教学大纲相同,每周四学时。“当代文明”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大部分的必读文本,留给教师一些自主权,介绍大纲外的材料。“文学人文”作品都集中在古代作家,如荷马、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等,到最后一个月才有奥斯汀和伍尔夫的作品。

大一学生还要修习一学期的“科学前沿”和“大学写作”。一学期的“音乐人文”和“艺术人文”要在大学三年级前修完,班级人数也限定在20多人。“艺术人文”介绍了各时期的西方艺术家及代表作,教学大纲提供了书单和网络资源供学生阅读。除了小组讨论外,学生还将到附近的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音乐人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西方的主要音乐流派及其重要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科学必修”为两学期,其中一学期可以从学院审定的课程列表中选择。“全球核心必修”要求先在初级的概览性的非西方文化课程中选择一门,然后再从深入分析的高级课程中继续选择一门相应的文化课,也可以再挑选一门概览性文化课程。概览性课程分为比较文明、非洲文明、东亚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中东文明和美国本土文明等六个部分。

三、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就像在自然界里我们不会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在任何学校和班级里我们都不会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即使是双胞胎也有差别;其次,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实际都应在教育的各种要素和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反映,教育要素和教育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回归生活,这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生活意义才能得以实现。

(二)要深入研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课程要依据知识经济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来设置,既要体现学科规律性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强调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教学方式

就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及其授课方式而言,大部分是运用知识化和灌输化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授课方式大多以形式主义的灌输为主,进行大班授课,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教师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意识,学生的基本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要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小班授课,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敏生,潘梅芳.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2(2).

[2]贾宏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1).

[3]王霞.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反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季诚钧.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

[5]刘振天,杨雅文.论“通识”与“通识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