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模式探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09
  • 阅读量128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为加大培养力度、加快培养步伐,培养出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民族文化外译提供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在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增加以立足本土,对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文本进行“翻译实践报告”模式不失为一种实用和有效的选择项。该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可体现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民族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地方大学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为地方民族文化外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发挥出积极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地方民族文化外译人才翻译实践翻译报告


  一、研究背景


  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阶段学业水平的一份总结性汇报,是学校评价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评估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同时,大纲还进一步明确了毕业论文的要求。根据《大纲》,各个高校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都制定了相应的具体要求。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选题集中在教学、翻译、语言学习与二语习得、文学和文化差异等方面[2];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一些问题,如选题困难、选题陈旧单一、选题重复度高、复制比偏高、缺少思想深度、缺乏新意和独立见解、与社会现实脱节、缺少原创性、缺乏现实意义等[3]。


  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国家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不要把全部高校办成综合性同质化的学校,这个应用型是面向社会需求的、面向各行业的。由此转型而来的應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培养能面向地方并服务于地方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的任务[4]。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论文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之一[5]。由于应用型本科大学应立足并重在“应用”,因此,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就需更加强调各环节的应用性。在以往常规的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由于英语专业的专业定位为语言知识和理论,因此,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到实训环节,大都重理论而轻应用,导致毕业论文理论性过强,应用性不明显,尤其缺乏现实意义,主要原因是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融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校企校地合作,把转型发展落到实处,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转变长时间以来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单一、重复度高、实践无实质内容的情况,特展开此探究。


  二、“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模式可行性分析


  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中依托翻译实践能体现“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应用型特征和融入地方建设、融进本土民族文化的实质。此种论文模式的实施最终由一个真实的中译英翻译实践成品加一份中文翻译报告构成。从其他高校相关实践结果中可以看出此模式的效果,学生都十分欢迎新的论文方向,认为翻译实践方向的论文写作对于他们翻译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翻译实践和翻译评论相结合,既用实践检验了理论,又教会他们将来如何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都十分支持这一方向,认为这样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更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的实用型人才[6]。此模式的开展利于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后进行翻译实践,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外译人才储备奠定了基础,也为地方民族文化的优秀研究成果能够有步骤、有组织地译介到国外和更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强音”提供了可实现的平台,能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倡议和“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战略需求,有助于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文献资料外译的发展和传播。


  (一)实施对象


  由学生在大三结束时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方向,学院不对学生做方向上的硬性要求和分配。学院在选题前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并对此新增模式进行宣讲和解释说明。学生可在文学、语言学、教学法、文化、翻译等方向上做选择,但鼓励和支持学生中有翻译兴趣、有翻译志向、英语基础扎实、英汉语文字功底好的学生积极选择这一新模式。为保障翻译成品的质量,要求选择此方向的学生除是自愿选择外至少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或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二)具体步骤


  1.由学院根据学生选题,按师资情况统筹分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完成整个“翻译实践报告”环节。对选定了“翻译实践报告”模式的学生进行开题前的培训,重申该模式的目的意义、内涵及操作方式。由学生自主选定在国家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地方民族文化的文本资料进行中译英实践,源文本资料应有学术性、思想性和外译价值,内容难易程度适中,篇幅适当,主要以传播地方民族文化为目的,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用准确、通畅、地道的英文把地方民族文化的精髓原汁原味地传递。


  2.此模式全称为“笔译实践加翻译报告”,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和把关下选择从未有过译本的中文文本独立进行翻译。之后,结合翻译实践写出翻译报告。“笔译实践”由学生利用课本及课堂翻译理论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实在在的翻译实践,真题真做,一人一题不重样,做到真懂文本内涵,真正研究本土文化,做足文化功课,下足翻译功夫、完成现实任务,切实体现出应用型本科大学学位论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中译英的文本字数要求介于3500字—4500字,翻译成约5000字—6000字的英文。“翻译报告”为用中文撰写的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报告主要针对选题和选材的目的意义、翻译中遇到的主要难题、所用的翻译方法、解决翻译问题的策略、认识、启发和提高等。学生以报告的形式论述自己对翻译理论的了解、理解、掌握及实际运用的整个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非纸上谈兵,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检验学生的英汉双语转换及表达能力。对源语文本篇幅的限制主要源于两点,少于3500字有阐述不够透彻、体系不够完整之嫌,多于4500字又有难以把控之难,所以,选取3500字—4500字的文本较为适中。


  3.“翻译实践”加“翻译报告”这种形式由于一人一题、本土相关、可触可感却无可参照保障了其原创性,能够有效避免通常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千篇一律、选题的大同小异和内容陈旧,能比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现实意义。英语专业传统的翻译课教学重视理论的讲授,有限的翻译训练一是由于班级人数偏大往往难以实现全批全改,导致教师对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有针对性的点评;二是文本材料的难度、理论高度或翻译的价值和意义不好把控。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就业面向、资源条件、师资力量,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和训練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能直接与社会和企业对接,从毕业论文实训上就体现出立足本土、接地气、能学以致用及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征,这对人才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也可鼓励学生选题时采用与地方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或交流合作的相关资料的翻译实践项目接轨的方式进行,切实体现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性,为地方建设服务贡献力量。


  三、实践背景及条件支撑


  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在《楚雄州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论及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指出在抓关键目标之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跨越”时要“抓住云南迈进高铁时代的机遇,加快大通道建设,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内引外联作用,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加快发展进出口加工贸易,把楚雄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大通道上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打造特色化国际化高端化的旅游文化品牌。挖掘彝族文化的“根”和“魂”,打造中国彝族文化中心,打响“中国彝乡品牌”。这里涉及的“挖掘彝族文化的‘根’和‘魂’,打响‘中国彝乡’品牌”,着墨不多,但真要做好,并且使彝族文化真正走出去却是个艰巨的任务。要打响“中国彝乡”品牌,走向世界,文化的外译工作必不可少。正因为打响民族品牌和传播优秀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选择有针对性的与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相关的正式文本进行翻译实践是一件与之相呼应的好事——选择此方向的同学一方面边实践边提高翻译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拉近了自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时,这种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往届学生论文撰写中选题空洞、不接地气、复制比偏高且无实际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三番五次修改、花真功夫像绣花一样做出来的翻译成品也能够为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可以预见,通过每届学生实践下来,逐步会形成有一定质量的批量成品,定能为地方经济外向型发展提供帮助。还可预见,选择了翻译实践报告的学生经过实战训练,为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指导教师通过在这个平台上的锻造磨炼为自己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学生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客观上由于生源质量略差而语言基本功普遍偏薄弱、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学习能力及水平略逊,在翻译实践中还需大量查缺补漏和苦练内功。翻译理论学习和实践是一项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工作,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扎实的文化功底,不仅要爱翻译还要懂翻译,不仅要懂外语还要熟知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不仅要懂文化还要熟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往翻译理论教学所选用的教材,以课堂讲授和学生训练为主,缺少课后的辅导和实际训练,尤其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相关的翻译训练。学生接触到的翻译材料大多题材和涉及面不够多样和广泛,翻译内容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课本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正确、合理、规范,但在实际翻译中会有大量难题无法从课本上直接获得现成答案。课堂上学生接触到的很多案例或典型翻译笑谈,经典是经典了,但往往缺乏新意,成了老生常谈,无助于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翻译难题;加之由于学生阅读面有限、阅读量不够,百科知识储备有欠缺,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本时常常无从下手。由于翻译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花时间、精力同时还需责任心和专业功力的活,因此心急而敷衍了事,随便处理应付是万万不可取的。


  (二)教师方面: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生源质量不均衡,学生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很多初、高中阶段的语言点、知识点都可能还是难点,这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低起点、高要求。加之一些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紧缺,一些讲授翻译课程的教师面临着双肩挑或多肩挑的工作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及教学改革思路更新相对较慢;有的理论造诣高,但实战经验少;有的缺少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翻译理论发展前沿认识不足,这些都可能造成论文指导教师道理上一套套,论及翻译实践,学生的难题也就是他的难题,无法跨越。同时,学生基础薄弱导致教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受限制,出现学生底子差,教师讲得浅,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有效提升,缺乏理论知识的提升会导致实践质量低效的恶性循环。所以,在实际运作“翻译实践报告”模式时指导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指导学生脚踏实地地进行翻译工作,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静下心来读懂源文本及内涵,做到真懂真翻译,而不是一知半解、马虎了事。


  五、结语


  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增加“翻译实践报告”的毕业论文形式能有效解决毕业论文撰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原创性、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衔接和相协调;开展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地方民族文化外译工作,也能加快培养适应地方民族文化外译工作人才的步伐,促进优秀地方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讲好地方故事,传播地方声音,唱响地方品牌,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作者: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