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MBA培养模式研究

  • 投稿鬼畜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33次
  • 评分4
  • 10
  • 0

徐晓飞 郭 斌 杨 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 要:随着经济深入发展,管理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地区竞争的焦点之一。作为培养管理人才的mba教育,只有通过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清晰定位、增设人文类课程、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来建立多样化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实现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MBA教育;培养模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D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17-02

收稿日期:2015-03-10

基金项目:本文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适应MBA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晓飞(1976-),女,陕西西安人 ,硕士,助工,从事教育管理研究;郭斌(1972-),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从事工程管理研究;杨超(1983-),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科技创新远程教育研究。

一、MBA 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MBA 教育办学理念上有偏差

MBA 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部分院校过于重视其商业价值,轻视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导致培养中出现浮躁和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现象。

200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立MBA 教育合格评估标准看,在项目设计、制度建设、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方面明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没有包括学生毕业后的年薪等市场化评价标准,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体现。[1]MBA 教育越来越面临着国际化竞争和挑战,生源、师资的争夺会日渐加剧,如何更新办学理念,改变培养模式,积极参与竞争,使MBA 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是MBA 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

2.MBA 教育录取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MBA 入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方式。MBA招生院校将笔试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只有笔试成绩达到国家规定录取分数线,学员才有资格面试。这样导致缺乏管理经验,擅长考试、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成为MBA 学员的主流,而真正急需提高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没有通过MBA 联考,丧失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机会。[2]

3、MBA 培养模式落后,未反映其教育先进性。

区别于研究型管理硕士,MBA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它充分考虑到市场和社会对其基本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但如今MBA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间存在脱节:教学多,训练少;理论多,实际少;传授多,启发少。

同时,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要求管理者根据所面临具体管理环境,权衡之后做出最佳决策。而决策艺术,是单纯理论教学难以企及的。MBA教学以传授显性知识为主,隐性知识少(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方式表达和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指难以言传的、只能通过实践和体会来获得的知识它不仅仅是从理论课堂教学和书本中获取,更需要在一系列创新中获取)。[3]许多高校并未认识到隐形知识的重要性,更未把隐性知识纳入教学范畴。

4.MBA师资力量待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国际MBA 教育对师资水平有明确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科研成果、企业实际运作经验、既是大学教授也是公司的专家顾问、或在金融机构、大型公司任职。[5]对照国外从事MBA 教育的师资要求, MBA全国教指委规定:MBA任课教师中,具有管理实践或企业研究经验者的比例不低于80%。

目前,我国MBA 教育师资,因学校不同而存在着较大差距,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教师是从事理论教学的,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虽然部分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了企业策划、咨询等相关工作,但仅限于理论指导、框架论证分析,很少能深入企业内部,系统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和经营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到位,经常出现教学理论化、空洞化,教学效果没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5.MBA教育缺乏大量案例教学

从MBA 教育成功经验看,案例教学是整个MBA 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和特色。哈佛商学院从1911 年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来,现每年增编350 多个新案例,以跟进迅速变化的新趋势。案例编写质量高低、数量多少以及是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MBA 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6]

首先,我国MBA教学案例照搬国外多,原创案例少。国外案例对我国企业经营与管理有借鉴意义,让MBA 学员更快更直接的与国际管理接轨,学习管理经验。但管理背景不同,造成管理中脱离实际,易忽视管理各相关要素之间复杂性与多变性,预期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由于我国企业体制和能力等自身因素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绝大多数企业不能提供案例,高校也难有效组织人力进行众多案例的编写工作。而且我国MBA学员案例讨论个数和讨论质量,与美国哈佛大学MBA学员每年要讨论800 个案例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案例教学已成为制约我国MBA 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MBA教育必须要有了解我国国情、民俗习惯、法律制度、人文经济等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的案例。

二、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MBA教育培养模式发展对策

1.转变MBA 教育办学理念,清晰定位

我国有200多所MBA培养院校,分处于不同地域,各自MBA教育发展不一。因此,我国MBA 教育要结合学校的各自情况,根据各自资源优势,突出优势,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MBA 教育发展。[7]

(1)以特色定位。特色办学与品质是MBA 教育生存的基本法则,只有办学有特色、培养质量高才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实现MBA 教育可持续发展。各个高校要从特色上下功夫,比如开发适应特色行业发展需要的MBA 课程模块与教学手段等。

(2)以目标定位。MBA 教育的主体多元化趋势已日益明显,成为竞争十分强烈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教育领域,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特色,首要任务是MBA 办学的目标定位,要从国内外MBA 教育的发展态势分析着手,结合学校自身学科基础、管理水平等确定比较优势,确立目标。

(3)以办学理念定位。各个高校用鲜明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作为MBA 教育项目的定位观念,体现各个高校的内在本质。

2、完善MBA 教育课程体系

(1)加大MBA 课程对隐性知识的教育。如今MBA 教育课程设置中很少有关于增加隐性知识的课程,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类似课程:如清华大学开设了文化、伦理与领导课;上海交大开设管理伦理等,其他多数高校基本没有类似课程。[6]

在当代的商业大环境中,部分管理者缺乏商业伦理的引导。因此有必要加大隐性知识的教育,开设变革管理、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课程,把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纳入MBA 教育。同时增设人生哲学、企业家精神、传统文化与企业发展等人文课程,MBA学员学习在当代如何让企业健康有力成展。

(2)加大实际管理课程的教育。美国《计算机世界》杂志曾做过对MBA 教育排名前63 所美国大学一项考察:考察发现这些大学最大特点是MBA 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内容。

(3)多设选修课程。伦敦商学院在其MBA 教学中,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12 门课,至于选择什么,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共性和学生个性的统一,使学校的MBA 教育更具竞争力。[8]并且由于管理本身没有一种固定模式,尤其是充满变化复杂的环境下,未来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将更多地体现在个性化特征上。如此以来,MBA 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数量应该多,其占总学分的比重相应增加,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将更具灵活性。

3、建立与MBA 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MBA办学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师资队伍的竞争,它是提高MBA办学理念与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是MBA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1)从事MBA 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较为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管理理念、经营、运作状况,这就要加大在师资培训方面的投入,让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积累实践经验,以期建立与MBA 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2)除了鼓励MBA 授课教师到公司、企业任职,增加实践经验外,还要积极从企业聘请优秀管理者担任MBA 兼职教授,参加如MBA 各种论坛等专题活动,以促进企业家与教师、学员之间的沟通。

4、推动案例建设与教学

MBA 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实用性,注重决策及实用管理技能的训练。因而,要提高MBA 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案例建设与教学。企业也看重MBA 学员的实际运作能力。从我国培养MBA 学员质量来看,问题是目前的教学案例不能满足需要,学员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与企业管理脱节。因此,要结合我国文化传统,深入研究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凝练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用于MBA教学实践,形成有我国特色的MBA 案例教学。

MBA培养院校相应根据自身特色,在已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联系企业与地方实际,积极开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案例。

5、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MBA 教育是现代管理理念得以集中体现的教育项目,各个高校应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措施,从招生入学开始,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实现MBA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效率化。

首先改革MBA 入学录取方式,从招生阶段精选学员,保证培养质量。MBA招生应有别于其他学术性研究生教育,着重考查申请人的职业素质和外语能力。

其次建立MBA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很早就指出,知识经济中必须坚持边干边学的重要性原则。[9]所以应建立MBA联合培养基地,使具有较强管理实力的人才直接参与MBA培养工作,体现企业、高校和人才三方的需求和合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提升MBA 学员管理能力。

最后要建立MBA信息化管理平台。从学员入学到毕业联系全部实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培养方案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导师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学生论文管理、班主任管理、教师事务与评估管理等信息板块。

从总体看,MBA 教育强调团队合作、注重企业实践、课程体系灵活化、系统化,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MBA 学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MBA 教育的市场机遇,也是高校办好MBA教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保证MBA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MBA 研究生的教学模式研究 范英杰,于红 [J] 商业经济,2012,(5):9-10.

[2] 岳庆锋 郑永彪 对中国MBA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07,(1):86-87.

[3] 王众托。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从知识层面认识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政策与管理研究)。2007,22(1):39-40.

[4] 吴世农,翁君奕.解决瓶颈问题,提高MBA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1-12.

[5] 梁巧转,杨喜明,胡华 MBA教育培养CTO、CFO类人才的创新思路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9):20.

[6] 刘鸿渊,侯亚辉.我国MBA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3):62-63.

[7] 朱煜明,郭鹏,田庆峰.专业化、特色化MBA教育:中国MBA教育的新趋势[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0-81.

[8] 陈志祥.我国MBA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27.

[9] 范英杰,于红.MBA研究生的教学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 2012(5):120.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