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 投稿马力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609次
  • 评分4
  • 64
  • 0

陈慧 袁守军 胡真虎 冯景伟 张爱勇 陈国炜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本项研究获得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XJ201327、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tszy002的支持。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大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以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后续教学环节,搭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课程教学反馈体系将学生创新实践的需求反馈给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教学反馈 水质工程学

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环节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应围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教师率先创新,建立课程教学反馈体系,打破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的常规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具有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后续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潜力。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高端人力资源。大学教育应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世界各国大学教育都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基本特征是基础扎实、好奇求知欲旺盛、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专研。

二、融入创新意识的课程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水处理实验技术、水处理工程设计以及水处理科学研究的基础。为适应给水排水工程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力图将创新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为学生创建创新实践平台,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探讨启发式创新教学模式

吴康宁在“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一文中提出:大学不仅是传递知识,还是生产知识的地方;大学创新培养重要成果在于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与提升。水质工程学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在传授基本知识同时,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的教学单元,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讲解前人是如何发现问题并利用理论知识开展水处理工艺改革和创新的,让学生了解每种工艺的改革和新工艺出现都代表了对传统工艺的质疑、继承和创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针对现在常规工艺及不合理的地方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提出质疑,引导学生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课后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提出改进方法或创新的设计理念。

2.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开辟创新实践空间

从每年我校大学生积极踊跃申报创新项目的活动情况可以反映出大学生从内心都渴望知识,渴望参与创新。如何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值得教师深思和研究。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产生了创新欲望,可以通过后续的水处理技术实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实现。后续教学环节可以做为学生的创新平台,践实创新。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在教学环节的成绩评定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成果表现。一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能够针对传统工艺和水处理构筑物的不合理的构造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开发了学生创新潜力,展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建立课程教学反馈体系,促进创新教学践实

建立课程教学反馈体系,意在将课程与相关教学环节做为一个整体给予思考。研究课程教学与后续环节的关联性,通过反馈体系中相关教学环节检验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对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程度,了解学生的创新的践实情况。

在探讨水质工程学教学反馈体系中发现,课程教学不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它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有着一定联系,并构成一个完整闭合循环;反馈体系中的课程教学与后续教学环节之间信息可以相互反馈,互相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教学环节的质量,课程创新的教学方式也将会对其他教学环节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创新火花可以通过后续教学环节得到践实。融入创新意识的课程教学方法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程教学反馈体系的信息反馈,也可为教师提出新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方法改进,提高课程效率。

三、结论

专业课程建设,不单纯只是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培养出创新的火花,后续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现创新实践的平台。课程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反省的创新改革过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雷金屹.国外创新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陈慧,袁守军,冯景伟等.水质工程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6)

[4] 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J ] .高等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