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科研企业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构建

  • 投稿张师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819次
  • 评分4
  • 89
  • 0

王玮 王岳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电力科研企业作为“三集五大”体系下电网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单位,在全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网源协调发展的同时,应主动适应电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保障。目前,大多数电力科研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忽略了企业软资源的应用,导致员工无法获得充足的隐性知识。本文创造性地提出电力科研企业构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这一概念,为电力科研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力科研企业 教育培训 软资源

鉴于管理理念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将教育培训等同于形式单一的授课式培训,投入大量培训资源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忽略了员工培训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应用环节;二是单一的授课式培训只能传递显性知识,对于需要通过实践体验进行传递的隐性知识却力所不及。本文认为,教育培训是企业调动各类可用资源用于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实施,教育培训软资源的有效运用能够为员工创造最为直接的行动体验,能够切实有效地弥补授课式培训的不足,提升教育培训效果,助力企业人才培养。

一、教育培训“软资源”

本文认为,培训讲师、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有形的显性资源可称之为培训“硬资源”,而相对于“硬资源”的“培训实践”、“经验载体”此类无形的隐性资源可称之为培训“软资源”。这类资源既可以使员工在培训中获得的显性知识得以运用及巩固吸收,又可以通过员工的实践体验形成隐性的“经验载体”。培训“硬资源”一般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会消耗企业的人工成本,且使用后只是获得了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直接收益,而培训“软资源”主要依靠企业自身产生,几乎不消耗企业人工成本,且使用后直接将实践运用于企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直接的收益。

目前,为不断优化企业人才队伍,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通常毫不吝啬,但现有的可作为市场交易的培训“硬资源”通常相差无几,并不能显示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于企业自身的培训“软资源”,一方面,“软资源”对于传递隐性知识有着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软资源”的开发成本更小,收益更大。由此可见,企业人才培养的成败,更取决于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开发。

二、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

本文认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引导员工运用已获得的显性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培训实践”,使其直接感受隐性知识,二是通过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能手等作为“经验载体”指导、评价员工的行动过程,使其间接感受隐性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培训实践”能够使员工直接得到行动体验,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经验载体”能够使员工在有限的培训资源里得到指导、点播,获得更广泛的隐性知识。综上所述,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需要对于“培训实践”和“经验载体”均衡使用,确保员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下既能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又能触类旁通地理解更广泛的知识。

三、电力科研企业构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丰富的教育培训“硬资源”已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显性知识,然而由于员工缺乏亲身的体验式“培训实践”,缺乏面对面的与“经验载体”接触的机会,无法运用以及巩固显性知识,更无从掌握隐性知识。因此,为员工提供“培训实践”及“经验载体”的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势在必行。

1.培训实践。培训实践可通过两方面实施:一方面,电力行业正处于开拓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电力科研企业更是面临诸多未知的领域。新业务的萌生亟需新的技术手段与解决方案,因此,新业务的开展便是提供培训实践的机会。电力科研企业在培训实践中需紧紧围绕新能源技术发展开展将新理论、新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层次培训实践。另一方面,岗位锻炼是培训实践的最佳基地,现场生产、基建工作是培养专业技术的必备环节和基础环节,安排员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现场一线锻炼既能使员工尽快接触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最后,

2.经验载体。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教育培训。合理运用资历深厚的优秀员工作为“经验载体”,因为这类员工在组织机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对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并且兼具丰富的业务知识,因此,“经验载体”言传身教,引导、指导员工亲身体验,才能让培训效果得到强化,鼓励、引领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得到技术提升,以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对企业的智力支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Polanyi,M.The tacit dimension[M].London:Routlege & Kegan Paul,1966:13-51

[2]Nonaka, I. The Knowledge v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 (11):96-104

[3]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剑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