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之后何以为继——浅析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转型

  • 投稿白熊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872次
  • 评分4
  • 64
  • 0

张瑜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选秀类电视节目自引进以来,由蓬勃发展到逐渐泛滥低俗,再到纷纷转型寻求出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本文旨在分析当今选秀节目转型的原因,并对如何增强选秀类节目的生命力提出建议,使其更好地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选秀节目;转型;原因;创新

0 引言

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中国的选秀节目源于选美, 1988年,广州电视台主办的《美在花城》是中国最早的选美比赛之一,已是雏形初具。之后,东南卫视的《银河之星大擂台》开启了“平民选秀”的先河, 2003年,《超级男声》率先把美国选秀节目《美国偶像》“海选”的概念引进国门。2005年,《超级女声》点燃平民选秀的热潮。一夜之间,选秀摇身成为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新宠。

随着众多选秀节目的成功,很多电视台争相效仿,选秀节目的数量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选秀类电视节目呈泛滥趋势,形成无序、恶性竞争局面。2011年,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政策以及社会的变革都在对选秀节目的转型提出要求。媒体也积极顺应趋势,打造新型选秀类节目。转型后的节目类型大致可分为歌唱类、真人秀类和才艺竞技类,其中赢得热烈反响的有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等等。

1 选秀类节目为何转型

1.1 社会因素——社会变革和“限娱令”的出台

新千年以来,社会飞速发展,产生了深刻变革。新事物层出不穷,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精神文化事业。这就对我们的媒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跟进反映新事物的同时,还要优化传播渠道、提高技术水平。传统的选秀节目已无法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转型是大势所趋。

转型前的选秀节目同质化严重,主办方为追求效益,很多节目缺乏内涵、定位肤浅,日渐增多的商业炒作取代选秀文化成为主题,竞赛过程中爆出的种种内幕导致选秀类电视节目的公信力大大减弱。但国内各大卫视仍对举办各类选秀节目乐此不疲,2009年仍有十家以上的卫视举办名目繁多的选秀节目,这些选秀节目不仅占据着观众的视线,甚至抢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2011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从2012年1月1日起实行对节目播出总量控制。“限娱令”一经发布,立即受到各省级卫视的重视,在杜绝“三俗”节目、保留精品节目、缩短节目时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新节目。

1.2 经济因素——广告客户和媒体经营的双赢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媒介产业化进程加速。2005年的《超级女声》中收益最多的并非湖南卫视,而是蒙牛乳业。凭借对《超级女声》的冠名赞助,蒙牛酸酸乳的销售额也从2004年的7亿元暴增到2005的25亿元。“选秀经济”一词开始为人们熟知。市场经济即消费经济,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原则,其市场运行及生产行为必须瞄准公众消费动向。在传播过程中,传媒出现了消费主义。电视选秀节目之所以如此火爆,究其根本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

但选秀节目质量的每况愈下开始导致节目收视率大不如前。06年《超级女声》三场决赛的平均收视份额为7.59%,而07年的《快乐男声》四场分决赛的平均收视份额仅为2.85%。收视率的跌落势必带来广告投入的减少,广告收益占总体收益的大部分。据统计,中国电视行业收益构成中,90%以上电视台的广告收益比重超过90%。广告商需要能创造高收视率的节目来搭载其产品广告以实现收益,媒体也需要依靠吸引客户作为其创收的主要手段来实现媒介自身的经营。因此,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在推动着选秀类节目进行创新和转型。

1.3 受众心理——“草根”胜利和价值实现

选秀节目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观众对节目的认同感,达到全民参与的收视效应。电视选秀越来越像一次群体狂欢、一场全民盛宴。每个平民都可借助媒介成为这场媒体盛宴的主角,得以自我表达、自我娱乐、自我肯定。受众参与活动的目的之一即为消遣,在高速生活节奏和高强度工作压力下,人们需要松弛神经。英国社会心理学家马罗丽·沃伯曾说过:“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选秀节目正迎合了此心理。此外,电视选秀还赋予了观众决定选手“命运”的生杀大权,大众评委成为赛事的决策层,充分满足了其欲望投射心理。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传播活动的双向性,受众也具有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双重价值。传统电视节目中,这种作用是隐性的,而电视选秀的重大意义在于,它首次使广大受众登上舞台行使自己的权力。电视选秀外化了受众的传播作用,使其得以享受参与传播、行使传播的权利,这是选秀节目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为创高收视率,各大卫视以满足受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积极转型选秀类节目,从创新节目样式、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层次来寻求突破。

2 转型很成功,但不成熟

2.1 仍然是借鉴,还需本土创新

客观上来说,国内的节目制作在专业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国外,导致国内选秀类节目制作水平无法赶超国外。当今国内一些电视节目只是对港台、欧美节目的照搬照抄,唯这些节目的动向马首是瞻。网友戏称,电视选秀节目也上演起了超级模仿秀。众所周知,超女是抄袭《美国偶像》,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引进自《英国达人秀》,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源自于荷兰著名电视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

国内选秀节目本就是模仿大陆以外电视节目的产物,而如今这个模仿的产物又在被不停地重复模仿。只局限于复制式地制造产出,缺乏对本土节目的创新,这会使选秀节目继续重复同质化的老路子。因此,在节目制作上还是应多重视对本土受众、地区发展状况、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考察。从国外引进节目样式的确是一种手段,但不能成为未来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模式。对于舶来东渐的节目,我们还需进行本土再创造。

2.2 谨防过度娱乐化,做好价值导向

尼尔·伯茨曼曾预言“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对于传播的娱乐功能的担忧,在《娱乐至死》中详细阐释了娱乐将带来什么:“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不同的组织机构实现传播不同的基本功能,组织机构的变化使得这些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同时,各基本功能相互融合程度也日益加深,尤其加上大众传媒的急速发展,传播的这些功能也让人觉得越来越难以觉察。

但是作为大众传播的把关人,在制作电视节目时,还是应当以寓教于乐的功能为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内容应当避免。“零门槛”既向平凡人群敞开了大门,也导致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媒体不应唯“炒作”是从,还是要把节目的宣传核心放在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传播有力的正能量上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新华出版社,2003,7.

[2]郑丽勇.媒介管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

[3][美]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