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思想及启示

  • 投稿diba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59次
  • 评分4
  • 66
  • 0

杨德友

摘要:邓小平在进行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不但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人的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进行了重塑,对当今有效激发和调动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主体性,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重塑;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变得愈发迫切。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创造主体推动下的大发展大繁荣。邓小平文化建设创新探索的过程,既是文化不断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文化建设主体性不断重塑的过程,为当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一、邓小平文化建设创新对主体性重塑的三个转变

人是实践的主体。主体意味着人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处于一种能动的地位。人的主体性内涵丰富,涉及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等多个方面,其中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主体特性则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人的主体性首先体现为“自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具有自主性,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重要前提。人不一定能够安全支配外部力量,却必须具有自由意志,能够支配自身。其次,“自觉”是人的主体性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人在摆脱了本能冲动以后,能够在理性的支配下,积极能动地从事实践活动,实现活动目标。在实践活动之前,人就已经设定好活动的目标,制定了计划、措施和步骤,并在活动中能动地对活动本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以不断适应变化的具体实际,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第三,人的主体性还体现为人的“自由”。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合乎规律的活动。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身对事物变革的诉求投注到对象上面,实现新的创造,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自身的提升。

文化建设创新活动是人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活动,亦是人充分彰显和实现“自为”“自觉”和“自由”的活动。然而,改革开放之前,受“文革”等影响,文化领域专制色彩浓厚,文化发展长期处于僵化凝固的状态,“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追查,就要扣帽子、打棍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只好不去开动脑筋,不去想问题了”①。这种情况下,人的文化建设创新“自为”不复存在,“自觉”受到严重束缚,“自由”更是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创新贵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需要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文化建设创新“自为”“自觉”和“自由”。为此,邓小平着力进行文化建设创新探索,重塑人的文化建设创新“自为”“自觉”和“自由”。

1.鼓励和支持人民保持文化建设创

新思想和意志的独立性,重塑人的“自为”在实践中,面对“两个凡是”的困扰和文革时期遗留的封建迷信思想,邓小平对充分代表和展现群众文化独立精神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领导。他强调,“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的方针……不允许有丝毫动摇。”②

2.注重尊重和发挥人的文化建设创

新主动性和能动性,恢复人的“自觉”邓小平积极推动开展思想解放运动,鼓励人们努力冲破旧的不合理的精神桎梏,努力转换科学观念,以推动人的文化建设创新主动性和能动性的释放。他深刻剖析了一味墨守成规、思想僵化、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危害,鼓励人民群众敢于打破精神枷锁,敢于突破禁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尝试。“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③

3.支持和推动文化建设创新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实现人的“自由”

邓小平强调文化建设创新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要反对用上级意志和长官意志代替规律的错误做法,要“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④。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邓小平还强调要充分利用规律实现新的文化创造,“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⑤,不断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发展。

二、邓小平文化建设创新对主体性重塑的启示

1.实现群众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的基础:尊重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自主性

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先进文化的创造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于人民群众的内在需要。充分保护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自主性。首先要充分尊重群众对文化的内在需要和要求。人民群众在不同阶段的实践要求,反映到文化领域,则体现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在特定方面对具有典型时期特点的文化的需求,如,在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困生死存亡的情况下,救亡图存成为人民群众的实践重心,在文化领域,人民群众急迫地需要革命的文化来为人民群众指明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力量,组织起革命的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的奋起,以重振民族雄风,重立民族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的需求有力地激发了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自主性,促进了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热情的提高,促进了文化实践的发展,各种革命主题的文化形式和题材竞相涌现,革命文化快速发展,充分释放出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主体性。和平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生产建设的热情高涨,反映到文化领域,则是迫切需要文化建设创新反映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这种要求大大激发了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积极性,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同时,尊重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在需要,并不是放任自流,必须反对借口尊重群众在文化建设创新方面的内在需要而为所欲为、不正当、不科学的做法。

其次,坚持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自律性。群众在进行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从自身对文化的需求出发,对文化建设创新作出选择,选择适应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这种自主决定本身也意味着群众要对自己在文化建设创新方面的自主决定负责,并要实现自律。在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群众勇于面对这些问题和挫折,随文化建设创新实践的发展不断对自身作出调整,努力实现文化建设创新目标,并为文化建设创新的结果负责。

2.实现群众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人民群众发挥文化建设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实现群众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文化发展不是机械地重复或简单地继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人民群众在充分参与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清楚明白需要何种文化内容和形式,这种实践驱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出群众文化创造的热情,也往往更易于创造出符合实践需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充分支持群众的科学创造,在精神、物质等各个层面上给予群众文化创造以有效地激励和肯定,可以有效地激发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积极性,使人本身的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其次,鼓励群众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文化建设的过程亦是如此。在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困难,直接考验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能力。困难的存在,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励人民群众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困难的解决也在更高程度上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智力,促进了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彰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创新中的主体力量。为此,创造条件鼓励群众积极面对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解决困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人民群众在创造先进文化的同时,一些非科学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出现并干扰先进文化的创造,需要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不断克服消极因素的干扰和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科学分析这些消极因素,在充分反思消极因素的基础上,改进先进文化的建设创新机制,在同非科学的成分斗争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文化建设创新的良性发展,并使人本身的主体性得到巩固和发展。

3.实现群众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的关键:把握和遵循文化建设创新的规律和特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文化建设创新也不例外。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建立在把握和遵循文化建设创新的规律和特点基础之上。只有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创新的规律前提下,按文化发展规律办事,人的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创造出符合实践要求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够推动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并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反之,背离文化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从主观意愿出发,则会使实践与规律背道而驰,阻碍文化发展,人的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

新时期,充分实现和提升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主体性,需要认真把握和遵循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第一,坚持社会效益是首位的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中,社会效益居于首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针作为指导,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将培养“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的着力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工程,内容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社会保障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支持,并共同为文化建设提供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有力的推动其它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都需要协调发展,不可偏废其一,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第三,坚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动力的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体制机制等环节上还存在很多不合适、不协调的地方,改革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亦是如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具体的体制机制等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适应文化发展需要的地方,制约着群众文化建设创新主体性的发挥。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主体性,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自由”,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和把握改革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这一规律基础上,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机制中不适应文化发展的具体环节,实现文化发展新的创造。

引文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8~259.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0.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