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 投稿小耳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75次
  • 评分4
  • 37
  • 0

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吴长增

(许昌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 研究中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建立了课程标准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该课程体系包括潜在课程和显性课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人才规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74-03

[收稿日期] 2014-10-14;[修回日期] 2014-11-07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SJGLX319);许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招标项目(02013001)

[作者简介] 鞠志宇(1974-),男,河南潢川人,博士,许昌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化学教学论;陈新华(1971-),男,河南虞城人,博士,许昌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贾晓红(1971-),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论与教学管理;吴长增(1965-),男,河南许昌人,博士,许昌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既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1]。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未来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2]。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的简单加和,而是关系密切的整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而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未来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3]。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活动,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狭义的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对于创业的深层次理解,创办一个公司叫创业,为公司或所在领域开拓了一项新业务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也是创业。广义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应该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活动,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使受教育的在校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的能力才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4]。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5]。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应该结合学生个人未来发展定位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其核心是要实现国民经济建设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国家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而言,人才需求主要有三类:技能型人才、工程技术型人才和专业管理型人才。除此之外,在工程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些发现和研究客观自然规律的工作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上述四种类型的人才,其社会功能不同,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也不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和专业管理型人才,即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主。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0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围绕专业特色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为主的课程体系。该意见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应遵循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型从课程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创新创业教育潜在课程;显性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或技术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一)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是指在学校计划和课程方案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非计划的、隐含的、未被认识的或者不明确的课程[6],即通过班级环境和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文化环境建设,不同程度地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载体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学校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显性课程

1. 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除了一般的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经济学、法律、环境、管理学、人文与伦理道德类等课程外,针对全体学生增设创新思维训练、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如表1所示。

通识课程基本要求:通过系统学习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达到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方面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奠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具有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养。

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的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酌情增加某方面的教学内容。

2. 专业或技术课程

创新创业专业或技术课程是指从某个具体的学科出发,设置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此类课程除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外,增设项目研发训练和创业管理课程。

专业或技术课程基本要求:通过系统学习专业或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在该学科领域中从事项目开发或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研发或工程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或技术课程如表2所示。

3. 技能实训课程

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是指以学习、科研、实训、创新、创业相互促进为指导思路,以技能实训课程为载体,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多元化教学、多样化训练、多渠道实践为手段,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个性化发展的系列课程。

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的学习和实训,使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技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业动机。

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主要开设SIYB、KAB创业培训选修课程和实训环节。实训环节通过仿真实训教学和公司实战教学两种教学模式。选拔具有创业兴趣与愿望、激情与潜质的学生参加此类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创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创业精神与素质,了解创业过程与模式,掌握创业方法与步骤,提高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成功率。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如表3所示。

四、结语

归根到底,本科培养的最佳状态是培养具有可塑性的本科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是培养人才,各个学校的区别在于培养什么层次和什么规格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坚持培养上能深造,下能就业,满足不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7.

[2] 梅俊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教论坛,2012(17):4-5.

[3]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4] 李臣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13):255-256.

[5] 许小花,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电子教育,2012(1):19-21.

[6] 王桂林.潜在课程: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教育探索,2003(6):27-29.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