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现状探析——基于昆明市呈贡新区前卫营的实证调研

  • 投稿少林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95次
  • 评分4
  • 96
  • 0

刘杰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作为新的弱势群体,他们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边疆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更是关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呈贡新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了其再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边疆;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同时展开,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在改变着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目前对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研究比较活跃,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剖析,探索其保障机制。昆明作为西南边陲多民族聚集的省会城市,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对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现状进行专门的探讨,不仅对昆明其他新城区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对维护祖国边疆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采取了文献法与实地调研法、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以一名研究者的身份深入到了呈贡新区吴家营街道的前卫营社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实地调研。以户为单位,共发放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15份,鉴于失地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少量调查问卷由他们口述,本人代写。同时,为了获取更为真实、更为全面的数据,进一步了解与失地农民再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为弥补问卷调查中的一些不足,本人又前往了多个失地农民小区、创业协会和管委会等多个部门,并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简要的访谈。此外,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利用Excel数据生成的功能,把问卷和访谈提纲两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录入其中,从而生成了统计数据。

二、呈贡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现状分析

1.前卫营基本情况概述

前卫营原系一个村,管辖一个自然村8个居民小组,国土面积5.57平方公里,海拔1925.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789毫米,适宜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原有耕地面积3427亩,林地1343亩,农户606 户(现为650 户),乡村人口1542人(现为1703人),人均持有耕地、林地及宅基地等约为3亩。作为呈贡新区建设第一批被征地的村落,2009年11月,前卫营完成了对所有村民征地后的原址回迁安置工作,撤村改居委会。目前,前卫营已经累计征收土地约五千亩,几乎所有村民完全或部分失地。

2.土地征用和补偿情况

随着大学城的兴建和各大高校的入驻,呈贡新区的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前卫营由于处于大学城的规划用地上,因此土地不可避免地要被征用,从而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据呈贡新区管委会的统计,截至2012年,前卫营共被征用土地4896亩。前卫营被征用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和道路的建设,如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天水家园等住宅小区、雨花交通枢纽及其道路等的改扩建。对于失地农民的补偿,呈贡新区主要实行的是货币补偿,补偿标准因地块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对坝区是8.5万/亩的综合地价,而对山区和半山区的综合地价分别为6.5万/亩和4万/亩。

3.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情况

根据2013年对前卫营社区16-60周岁的415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占237人,女性占178人。具体统计情况如下:

(1)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一方面,前卫营社区劳动力质量比较高,主要集中在19-45 岁青壮年阶段,占调查数据的64.1%,正处于人生中创业和工作的最佳和巅峰时刻;另一方面,处于46岁以上的中年失地农民也占不小比例,这就意味着他们也要参加到再就业的队伍中来,并且在未来几年前卫营社区也将要面临着严重的养老问题。

(2)文化结构。如图所示,前卫营社区的劳动力资源初中及其以下的学历的占到调查数据的79.76%,高中或者技校毕业的只占到16.14%,而取得高等教育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根据就业相关理论,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与劳动报酬呈正相关,前卫营社区劳动力资源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必定影响到他们的非农就业。

(3)职业分布结构。如图所示,前卫营社区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种植业的比例为19.92%,仍占有不小比例;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集中在建筑业、运输业、保洁环卫等服务业。从调查数据上来看,在415人的抽样调查中,仅有256人有正当的职业,失地农民的整体劳动力就业率低且就业面狭窄,岗位技术含量低。

(4)就业途径。在对前卫营社区415名居民的调查过程中,有304人在失去土地后有过再就业的工作经历,由图中所示,他们在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过程中主要有四种就业途径,其中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而获取工作的占到46.71%,通过自己找而获取工作机会的占到37.17%。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在向市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范围依旧局限于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核心的初级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个地区劳务中介组织的不完善,失地农民利用中介找工作的意识不够强。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上的有限性。

(5)再就业的频率。在对前卫营社区296名有实际再就业工作经历的失地农民的调查显示(如图),相当大的一部分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经常换工作,再就业的稳定性差,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固定的工作,更多的是季节性和临时性的工作。

(6)家庭年人均毛收入。如图中所示,前卫营社区家庭年人均毛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0-20000万及其以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日常消费势必将随之越来越高,加上飞涨的物价,这一收入水平很难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

4.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类型

第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安置就业。通过街道和社区来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是最愿意被人接受的。安排的具体岗位主要有保安、保洁和园林绿化,他们主要负责小区里的保安、垃圾清扫以及社区周边的花草树木的种植和修剪等工作。第二,自谋职业。自谋职业分为了两种:自我雇佣型和受雇佣型。前者是指通过自我努力从而达到就业目的,主要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如在社区周边摆摊设点小吃、烧烤和水果,在大学城附近开的超市、服装店、理发店等。后者是指为其他个人或者组织聘用或雇佣的一类,如进入物业公司的保安,商贸、餐饮行业中司机、厨师等服务人员,各大建筑公司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第三,自我创业。少数失地农民抓住了商机,开办了自己的私营企业,如利用政策积极走出家乡到周边县区从事种植业,这类群体市场观念强,处于失地农民中的上层地位,成为城市扩张的受益者。

三、呈贡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观念落后,就业积极性不高

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有一部分依旧固守小农思想,仍旧没有从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缺乏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缺少危机感,更缺乏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过多的寄希望于政府为他们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据对前卫营的调查数据显示,83%的失地农民认为土地被国家征用后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应该由政府来负责。过分依赖政府的政策和支援,“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择业主动性比较差,缺乏积极的心态去谋取职业。此外,由于在长期的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所谓的“小富即安”,甚至“无富也安”的小农意识,在以略高于成本价购入一套房子之后还有一部分结余的情况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开始过着吃喝玩乐,打扑克、搓麻将的生活。他们经常出入一些高级娱乐会所,购买一些高档的消费品,据对前卫营205户家庭的调查数据显示,43%的家庭都有一辆小轿车。这类失地农民既无农事可务,又不愿意从事非农工作,成了典型的坐吃山空的失地农民。

2.再就业安置难,再就业率比较低,失地失业现象比较突出

我国对失地农民的安置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就业安置,二是货币安置。在计划经济时代,失地农民通过转为国家工人而实现就业,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政府安置而实现就业的几乎不复存在。2011年前卫营社区完全失去土地的人口为1207人,据调查数据显示,通过政府安置就业的人数仅仅为54 人,仅占失地农民的4.5%,主要是一些大龄劳动力和妇女,从事保安、保洁之类的工作,且这些被安置的失地农民中途辞职或者转业的情况仍旧存在。

调查结果表明前卫营社区有约40%的失地农民赋闲在家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通过交谈了解到这些赋闲在家的失地农民并不是一直都没有再就业,他们也尝试了除第一产业外的其他产业,但是要么是由于不习惯工作环境,要么是工作待遇不好,他们再次失业,赋闲在家靠征地补偿金和集体经济分红过活。另外对已经实现再就业的那部分失地农民中,有很大比例是从事建筑、运输和餐饮,再就业质量不高,多为临时工,存在隐性失业的现象。

3.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社会保障水平差

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的载体。针对呈贡新区建设过程中最为棘手的失地农民安置及生活问题,新区还先后出台了《呈贡新城规划区内被征地人员养老统筹办法(试行)》和《呈贡新区被征地人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试行办法》等文件,文件宏观上规定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和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按照现行政策,社会保障资金财政补贴30%,集体和个人承担70%,并明确指出,“对完全失去土地并登记为居民的男性满45周岁、女性满40周岁及以上人员,按失地当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次性缴纳15 年的养老统筹费,其中县财政补助缴费总额的30%,集体再酌情按比例承担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

从政策的制定和运作上很明显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色彩。就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而言,2013 年昆明市及其辖区为370元,但对已经登记为居民的申请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失地农民,仍旧只发了60元的农村低保金。此外,对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其实质仍旧是“新农保、新农合”。“新农保、新农合”作为农村的社会保障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仍旧有较大的差异,由“村”转变为“居委会”,从名义上讲,农民转变为了市民,但实际上仍然是失地“居民”,他们并没有完整地享受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难以真正落实,新区建设周期长,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

4.失地农民再就业收入低、稳定性差,收入水平总体下降

通过对呈贡区吴家营乡大学城的失地农民调查分析,呈贡区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有四种情况: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失地农民安置后所拥有的财产总额,包括征地补偿金、住房和商铺等,通过对所拥有的财产的出租、分红和投资等方式所取得的收入。具体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住房和商铺的租金收入;二是利息收入;三是资金的投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指失地农民进行农业经营生产及在外经商所得的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以本地企业为主的劳务报酬收入和自己务工所得到的劳务收入。转移收入主要是指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财政补贴收入,如因新区建设而被征地的农户外出租地的获取的政府财政补助。根据对前卫营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补偿款,工资性收入、住房出租收入和政府的补贴性收入。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决定了失地农民只能从事诸如餐饮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简单的体力劳动。

呈贡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全国有名的蔬菜和花卉种植基地,斗南花卉市场更被称为“亚洲花都”,其农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和东南亚国家,失地前农民主要靠种植蔬菜和花卉经营生活,并且在空闲时间里,去做一点临时工,挣点外快,家庭年人均收入为一万多元。然而,失去土地后,家庭虽然得到了20多万元的征地补偿款,但是由于缺乏理财、资金的使用不当、子女的教育以及飞涨的物价,更是加剧了他们生活的负担,通过对前卫营社区的实地走访调查,他们大部分表示他们的纯收入水平下降。

5.不同失地群体的再就业差异

(1)女性失地农民再就业率整体偏低。女性由于其受生理特征和传统社会习俗的制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禁忌,而不能或者不愿意在外抛头露面,特别是一些中年妇女一方面要承担着抚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着赡养老人、照顾家庭的责任,成为家庭主妇而不能够正常地进行工作。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接受调查的178名女性失地农民中有97 人赋闲在家,即有54%的女性失地农民未实现再就业,处于失业状态。而接受调查的237名男性失地农民中有62人赋闲在家,处于失业状态的男性占男性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6%,处于就业状态的男性为74%。上述分析表明女性失地农民再就业率显著低于男性,女性的失业比例较大,再就业率整体偏低。

(2)失地青壮年再就业压力比较大、弱势群体关注度不够。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质量的好坏和就业规模的扩大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从现实来看,失地青年的再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其生存境遇和对主流社会的心理认同,更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质量。但是在当前就业压力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失地青年的就业更是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目前,青壮年被征地农民压力较大。一方面,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的尴尬困境,如何有效地解决生计问题、养家糊口是这类群体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思想观念的桎梏,一部分失地农民不愿意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或者种地,同时加之许多年轻人缺乏自主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仅仅在居所附近从事一些简单的常规生产活动,这更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此外,在被征地的农民中,有一部分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缺乏或者丧失劳动力、经济基础差等原因有的依旧处于贫困的状态。

综上所述,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就业观念落后、就业积极性不高,再就业安置难、就业率比较低、失地失业现象比较突出,再就业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就业收入低、稳定性差、收入水平总体下降;就不同失地群体的就业差异而言,女性失地农民就业率整体偏低,失地青壮年就业压力比较大,同时弱势群体关注度不够。边疆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内外环境决定了其促进城市化发展、担负着非农就业、增加边疆民众收入和维护边疆安全稳定的多重使命。因此,无论各级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应该加大对边疆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力度,同时通过制度、政策、财力等多方面的措施来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民政厅.2013年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览表[EB/OL].云南文产投资网,2013- 08- 21,http://www.yncii.com/html/2013/ghxc_0821/1576.html.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