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上市公司变更资金投向及影响分析

  • 投稿陈书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532次
  • 评分4
  • 45
  • 0

刘明进 李喜云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3)

摘 要: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募集资金投向,不仅会影响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而且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近几年来湖北的一些上市公司也出现了随意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问题,既影响了公司自身的发展,又影响了湖北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文章主要从变更资金投向入手,对上市公司随意变更资金投向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上市公司;变更;资金投向;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6.01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课题“湖北省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研究”(项目编号:B20129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1-20]

募集资金的滥用是目前上市公司运作不规范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投资者利益遭受侵害的最大隐患。募投项目的朝令夕改,募集资金的投向变更,一直是两市长期以来无解的难题。

1 上市公司资金变更投向分析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特别成熟,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有些上市公司诚信缺失。在募集资金前把募集项目描述的前途无限,一旦资金到手,就会寻找各种客观原因放弃原项目,变更资金用途。通过对上市公司变更资金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变更资金投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投资新项目 

改投新项目是当前湖北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后的主要方向之一。由于环境变化,上市公司原定募资项目失去投资价值,或者公司发现了更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而移情别恋,放弃原计划项目,改投新项目。比如湖北省上市公司国创高新(002377)将IPO所募集的53 460万元中的8 000万元进行变更,公司将原募集资金项目“改性沥青移动工厂项目”变更为“新建四川国创西南物流与生产基地项目”,变更资金比例高达14.96%。华灿光电(300323)将IPO募集资金10亿中的30%,用于实施新增募投项目“华灿光电(苏州)有限公司LED外延芯片建设一期项目”

1.2 补充流动资金

在近两年银根紧缩的环境下,公司流动资金需求快速增长,上市公司不得不收缩战线,将募投资金转用于补充资金。统计显示,我国股市在2014年发生变更的362个募投项目中有106个项目的资金被调整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上市公司通过终止部分募投项目的支出把资金用来补充流动资金,在能提供长期稳定资金供给的同时还有利于节约财务费用、减少利息支出。

1.3 投资理财

2012年12月21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简称《指引》),允许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在盈利压力下,理财收入成为部分主业低迷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特别是在一部分实现净利润扭亏的公司中,投资收益占了很大的比例。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一次性募集到巨额资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或者放弃了原计划项目,或者本来就没有项目可以投资,发行股票只是为了圈钱,也或者募投项目要分期投入,手头还会有大量的闲置资金。相对于寻找新的项目而言,投资理财是上市公司最省事、且能保证收益的首要投向。上市公司理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购买信托理财产品。上市公司之所以热衷购买理财产品,灵活的期限配置是其原因之一。上市公司投资的理财产品受托人类别主要包括银行、信托公司、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其中,由于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安全性相对较高,且收益稳定,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伴随着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变得“名正言顺”,银行对公理财业务将迎来较大增长。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委托给信托公司、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款项委托期限较长,普遍处于1-3年间,只有小部分短于1年,最长的期限为5年。此外,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对于受托人为信托公司的委托理财,大部分公司披露了较为明确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介于5%~11%之间,而绝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在6%以下,也有个别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达10%。

(2)放贷。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一直是无解的难题,相对而言,上市公司融资容易的多。相比而言,一边是上市公司资金“谷米满仓”,另一边是中小企业贷款“辘辘饥肠”。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高涨的资金需求使放贷资金有了更高的回报率,与实业投资相比,放贷所带来的高额回报无疑诱人得多。与将资金放进银行获取3%的年利率相比,“高利”贷款与各种理财产品无疑是上市公司更为青睐的资金出口。

(3)购买房地产。近10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价快速增长,促使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买房买地也成了有钱人的投资方式。对于手握巨资的上市公司来讲,投资房地产成了一项风险小、收益高的理财渠道。很多公司把闲置资金,甚至腾挪项目资金投资房地产业来提高资金收益。

1.4 进行关联交易

尽管我国对关联交易的监管越来越严,但关联交易却从未彻底消失,至今某些上市公司仍然是不是扮演着母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圈钱工具的角色,一旦募集到资金,便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转而收购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的资产。

2 上市公司变更资金投向的影响

2.1 影响公信力

按照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若变更募投项目符合法规要求、符合公司章程,则资金用途变更本无可厚非。然而,多个募投项目的变动势必会使人对管理层战略制定、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公信力。在募集资金前把募集项目描述的前途无限,一旦资金到手,就会寻找各种客观原因放弃原项目,变更资金用途。

2.2 投资者风险增加

招股说明书和配股说明书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做出的法律承诺文件,投资者据此做出是否投资的判断,监管部门据此决定是否批准股份公司上市发行或配股。上市公司董事会做出更改募集资金用途的决议,提交股东大会讨论通过,并公告,从程序上说就是合法的。但这并不表明上市公司就可以随意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因为募资项目是投资者判断公司前景从而决定进行投资的依据,上市公司如果将募集资金用于募投项目以外的用途可能改变上市公司的发展方向,进而给投资者带来潜在风险。

2.3 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在某些利益的驱动下,有些上市公司频繁变更投资方向,并且经常是跨行业变更,这种频繁跨行业投资的行为会使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有淡化的趋势。上市公司不断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不但会因为人才、技术以及市场等因素的缺乏使公司风险增加,并且新投资项目与公司主营业务的不相关,会使以前公司制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失去意义,公司发展失去连续性,并且今后也不容易做好公司长远规划,公司行为取决于短期利益,影响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2.4 加剧关联、内幕交易

上市公司频繁变更募集资金使用投向,违背了证券市场根本的市场原则。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只要进行公告便可变更投向,那么募集资金变更投向就会成为关联交易的保护伞。对募集资金投向的变更缺乏严格的约束,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披着变更投资方向的外衣,上市公司就会成为关联方利益输送机。

2.5 影响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上市公司频繁变更募股资金投向,使投资者失去了投资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资金的流动不完全取决于资金所有者的意愿,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并且频繁变更资金投向,无法正常地向市场传递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需求程度的信号,进而也制约了证券市场引导调控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2.6 经济泡沫化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承诺投资,或者根本募资项目就是虚构的,那么所募集到的资金就成为巨额闲置资金。许多上市公司不愿意经营那些投资回收期较长的传统实业投资项目,而将目标锁定在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上,将手中的募集资金变更投向进行委托理财理财或投放于证券市场,过多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其结果是大量生产资金涌入资本市场,这无疑会使实体经济不断虚拟化,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加深了证券市场的投机气氛。

2.7 湖北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为分析湖北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对其主营业务的影响,笔者选取2009-2013年发生募资变更的8家湖北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2009-2013年的营业收入、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三个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对变更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见表1)。从统计数据来看,几家公司营业收入大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证明募集资金的使用对企业经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净资产收益率上来看: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没有为上市公司带来净资产收益率的上升,有的甚至下降。在缺乏长远战略发展规划、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论证和缺乏相应人才的情况下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其风险也日渐凸现,对公司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从净利润上来看,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去向一方面关系着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性,同时也对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资源合理配置以及投资者信心等有重大影响。在证券市场上,诚信机制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具有高度的自我约束性,坚守对投资者的承诺。管理层在放宽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用途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管。如果上市公司每次都能对募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分析,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的频繁出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育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动因及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12)

2 钱进.上市公司缘何热衷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N].金融时报,2012(8)

3 李扬帆.上市公司募投项目朝令夕改融资诺言变谎言[N].重庆商报,2014(8)

4 陈文斌,陈超.新股上市后盈利能力下滑及募集资金使用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

(责任编辑 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