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管理力量

  • 投稿test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60次
  • 评分4
  • 16
  • 0

梅志华

案例与分析:

学校食堂共三层,每天承担着两千多学生的用餐,出于安全和卫生等因素的考虑,用餐的方式是每人一个饭盒,由食堂工作人员提前配好放置在保温木箱内。其他学校食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学校也同样存在,那就是浪费现象。开始时每层楼有两个大的泔水桶,可学生的剩菜剩饭多得两个大桶都装不下,不得以,学校改成每个班配备一个小的泔水桶,并要求班主任加强教育,值日教师开展评价工作,尽管情况有所好转,但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几乎每个食堂都存在剩菜剩饭的问题,对于食堂管理而言,学校管理者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剩多少的问题。在生活条件日益好转、温饱已不是问题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两千多人用餐的食堂而言,出现少量的剩菜剩饭也在情理之中,即使在家偶尔也会存在少量的剩菜剩饭,更何况是两千多人的食堂。当然,这里面存在着度的问题,尽量吃完还是应当大力提倡的。其次,管理难在哪儿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值日教师最有发言权,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有的孩子督促一下也许还能吃完,而有的孩子可能拿到的饭盒中的饭菜有点多了,督促之下实难完成任务,或者强迫学生把不爱吃的菜吃下去,也有些于心不忍。再其次,用餐氛围的问题。小学生年龄小,爱模仿,看到有些同学倒了吃不下的东西,其他同学也纷纷效仿,造成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局面。最后,就是口味的问题。一直以来,中饭的配餐都是学校总务处组织厨师提前一周配制好的,很少去听听学生的意见,两千多人用餐确实也很难配合每个人的口味,但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还是能做到的。以上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将浪费现象降低到最低呢?

改进与效果:

经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决定采用一位数学教师提出的建议:让数据说话。操作很简单,在每层放置一个食堂称重用的电子秤,每天中饭吃完后将本班的泔水桶提到秤上称一下,由学生监督岗成员和值日教师登记好数据记录在门口的表格里,同时表格旁边有一张折线统计图,反映着本班一个月剩下的饭菜量的变化和同年级的其他班的数据。统计图的红线非常醒目,学生一进食堂就很看到。

试行前两天,看不出什么变化,可第二周开始,食堂工作人员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变化,总量随着各个班级量的下降而下降,门口的折线自然也呈下降趋势,几周之后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偶尔有所起伏也在情理之中。

反思:

是什么让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毫无疑问,是数据!

数据让思想教育有说服力。“不要浪费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经常说的一句话,可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学生认为自己只倒那么一点点,没什么关系。可一旦量化的结果呈现在眼前,学生自己也感到吃惊。特别在看着班级的线条因为自己的浪费而上升时,羞愧感自然就来了。学校趁势结合社会提倡的“光盘”行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剩菜剩饭的数量自然慢慢地下降了!思想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存在空洞的说教,数据让说教有了载体,自然也更有说服力。

数据让班集体更有凝聚力。如果用常见的“优秀”“良好”等级来评价学生的用餐表现,学生很难信服,毕竟这是一种主观判断。可数据一摆在大家面前,班集体的荣誉就凝聚为一点,学生可见、可比、可信,有时不需更多的语言,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由心而生。同时,由于学生用餐的注意力集中,用餐氛同也大为好转,大喊大叫的人少了,互相小声提醒的人多了,这是管理者没有想到的。

数据让管理更具学生立场。对数据关注的人不仅有学生,也有学校的各类管理人员。班主任越来越注意加强不挑食、节约粮食的教育;年级组长也开始注意相近年级的数据对比,提醒班主任教师注意在班内调剂饭量;而食堂管理人员也越来越注意学生的意见,如经常调查学生最喜爱吃的菜,增加适量的水果等,更可喜的是从数据的反常中,食堂工作人员也学会了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如有一次吃完中饭后,发现剩的较多,一问原因,原来是有个菜比较辣,学生大都不爱吃。学生立场已不再是口头的承诺,是落实在管理中的具体行为。

数据,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管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