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改革探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1-07
  • 阅读量16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中药学人才,满足现代中药产业发展需要,中药学教学亟待改进与加强。本文探讨中药学及其实验教学改革举措,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3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力量


  作者:程科智,缪奔杰,邵建华*(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1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理论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医药各专业,特别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再到明清以后丸、散、膏、丹等中药制剂加工,中药学得以传承和发展。几千年来,中药学从药性理论、道地药材、加工炮制、中药制剂、配伍组方到辨证用药及临床使用评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和方法,构筑了中药学学科体系[1]。21世纪,中药产业进入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其知识结构与内涵大大扩增,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2]。中药学教学内容广博,系统繁杂,涉及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中药药剂、中药分析等学科内容,是中药学专业基础学科。合理有序地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准确掌握知识要点、建立知识框架、构筑信息体系,是中药学教学的重点,而中药学实验教学在其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教学模式改革


  2.1引入典型病例,师生互动,趣味教学


  中药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以整体观与系统论指导中药学学科的理论及实践。中药学以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君臣佐使、七情和配伍组方为理论基础,具有严格的规律性。课堂讲授中关于气、味、升降、浮沉等专有名词却无法用理化常数或生理指标描述,学生难以理解。传统的中药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僵化记忆,记住之后再慢慢体会、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引入典型中医药案例,如中医对于风寒感冒的病因论证和治疗方法:病因是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法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把汗孔打开,将阳气鼓动起来,发汗透邪,邪去而正自安;用药有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每个人都有感冒的经历,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不同,结合中医对病因和治疗方法的论证,深刻体悟中医理论的精髓。


  2.2加强课外实习教学


  对于中药材鉴定内容,传统教学时学生通过书本上的图片和PPT认识上百种中草药的外观形状。图片与现实有差距,且多为局部特写,如果没有大量药材采集与鉴定经验,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植物形态特征,对中草药实物的识别和记忆非常困难。为此,中药材鉴定部分内容的授课应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教学模式。课上,通过课本和幻灯片掌握各药材的主要特点,清楚外形相近药材的主要区别。通过野外实习,让学生与中草药面对面“交流”,书本知识与课堂应用相互印证,加深印象。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讲授野外动、植物的识别要点,如传说中剧毒的“断肠草”钩吻与常用中药金银花的形态鉴别;介绍针对常见疾病如何就地采集中草药简单治疗,如小蓟、大蓟等治疗外伤出血,马齿苋、石榴皮治疗腹泻等,寓学于用[3]。


  道地药材产地实习是中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产地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道地产区药材种植(养殖)、采收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情况,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掌握道地药材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了解道地药材的栽种、采收季节、产地加工与质量的关系,熟悉中药材生产的GAP规范。


  2.3提高对中药炮制、中药制剂的认识


  中药不仅仅指药用植物,而且包含炮制与制剂过程。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与副作用,改变药物性能,加强疗效。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肾补血的功效[4]。中药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据证拣方、即方用药,宜丸、宜散、宜膏、宜汤、宜酒等的中药制剂,以及丰富的中药剂型和剂型选择原则。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药材的适应证、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作为中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深刻认识药材炮制和制剂的重要性,良好的中药药效离不开药材合理的炮制加工过程。


  2.4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开阔学生视野


  近年来,中药学研究发展迅速,已从过去单纯的临床用药观察,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化学组分、药理作用、疗效机制等内容,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起到积极作用。如丹参滴丸、络欣通、康莱特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疗效[5]。这些中成药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虽是基于中药学知识,但却是中药学知识的突破,教学中适时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为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3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高素质和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中药学教学质量。应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知识水平,鼓励教师深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微课教学、翻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一支有能力、有热情、师德高尚的中药学教师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培养现代化中药学人才已迫在眉睫。教育者应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做好中药学的传承和发展,推动我国中药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海学.厚基础重传承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医教育,2014,33(3):1-3.

  [2]卢萍,曹峰,苗明三.对现阶段中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9,28(6):116-117.

  [3]张慧卿,凌昌全,杨延龙,等.具有军事特色的中药学实践教学探索[J].药学实践杂志,2014,32(4):318-320.

  [4]孙永生.地黄的炮制与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1):347-349.

  [5]刘燕,郭姣,黄小玲,等.建立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新型中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J].医学与社会,2003,16(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