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加减配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30例心脏神经症临床观察

  • 投稿dhch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269次
  • 评分4
  • 93
  • 0

陈先菊1张荻2

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电图室,广东广州510059;2.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4

【摘要】目的:观察炙甘草汤配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 例心脏神经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炙甘草汤加减配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HAMA和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A和HAMD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炙甘草汤配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心脏神经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心脏神经症;炙甘草汤;五行音乐疗法

【中图分类号】R541.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050-02

作者简介:陈先菊,女,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心电图学。E-mail:daojuyang@163.com

心脏神经症(cardiac neurosis)又称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脏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官能症,临床特点是心血管疾病症状与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同时出现。患者自我感觉的心血管症状可表现为多样化,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但临床没有引起该种症状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对心脏有影响的疾病,并且心血管症状的出现和变化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3]。目前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但此类药物的副作用问题突出,临床疗效有限[4]。因此,寻找一种既安全有效又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采用中药炙甘草汤加减配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心脏神经症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及门诊诊断为心脏神经症的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的诊断标准[5],且以心血管系统不适主诉为主,各种相关检查如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学、冠状动脉造影、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已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意识清楚,无理解障碍,能积极合作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0~54岁,平均(45.9±6.7)岁,病程8~22月,平均(14.6±3.5)月。治疗组30例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1~56岁,平均(46.7±5.8)岁,病程10~24月,平均(13.8±4.6)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给予炙甘草汤加减,基本方: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20g,阿胶6g,麦冬10g,火麻仁10g,夜交藤10g,女贞子10g,煅龙骨15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早晚分服,每周6剂,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随访1个月。同时配合使用五行音乐疗法,具体使用方法参照文献[6]。

1.2.2对照组参照陈灏珠等主编的《实用内科学》(14版)治疗方案[7]: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由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 20130209) 1片,每日1次;地西泮(由天津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 20130614)2.5mg,每日1次;阿替洛尔片(由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 20130321)50mg,每日1次。疗程同治疗组,随访1个月。

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原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原有症状改善50%以上;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改善[8]。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9]进行评分,研究患者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1.4统计处理应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中,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30例中,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治疗前后两组HAMA和HAMD评分的变化两组治疗后, HAMA和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HAMA和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A和HAMD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3讨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加,心脏神经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研究[10]表明,心内科患者中无躯体疾病的心理障碍发病率约为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数为心脏神经症。该类患者由于症状反复发作,就诊次数和医疗资源消耗量均达普通患者的两倍[11],且增加远期冠心病的发生率[12]。目前还不清楚心脏神经症具体病因,可能与个人的体质、神经、行为、外周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心脏神经症属中医心悸、惊悸、怔忡等范畴。其病位在心,与脾肾肝胆密切相关。该病患者多数属于过度劳神,伤及真阴,虚阳外越,气滞血瘀,肝气郁结。故宜补虚滋阴、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益气养阴、宁心复脉、安神是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一种有效方法。炙甘草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全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等组成。吴成云等[13]研究表明,炙甘草汤能通过降低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振幅,从而达到控制心律失常的目的。

五行音乐疗法是根据五行相生(以木、火、土、金、水为序,依次相生相助)、五行相克(以五行相间,即木、土、水、火、金为序,依次相制约)、五行相关(五行中每相邻的两种运动形式之间互为“母子”关系,即木为水之子,又为火之母)以及辨明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听用。张荻等[6]等对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使用五行音乐疗法配合针灸进行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治疗组较单纯针刺组的疼痛评分明显减轻。

为此,笔者提出假设:五行音乐疗法配合炙甘草汤加减是否能够改善心脏神经症?本研究初步表明,该疗法能明显降低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疗效显著。且该疗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6-269.

[2]Steptoe A, Brydon L. Emotional triggering of cardiac events [J]. 2009,33 (2): 63-70.

[3]李晓丽,毛家亮.抗抑郁药物治疗心脏神经症效果评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 (9) : 1134-1136.

[4]沈渔村. 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1.

[5]中国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14.

[6]张荻.五行音乐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1(6):39-40.

[7]陈灏珠,林果为,王国耀. 实用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13-1615.

[8]张敏,虹娜,王海箭.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4(8):486.

[9]朱昌明,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

[10]Carmin CN., Wiegartz PS., Hoff JA., et al. Cardiac anxiety in patients self - referred for electron beam tomography [J]. J Behav Med,2003,26(1):67 -80.

[11]Barsky AJ, Orav EJ, Bates DW. Somatization increases medical utilization and costs independent of psychiatric and medical comorbidity [J]. Arch Gen Psychiatry,2005,62(8):903 -910.

[12]Gomez CA., Blumentals WA., Russo LJ., et al. Does panic disorder increase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cohort study of a national managed care database [J]. Psychosom Med,2005,67 (5): 688 - 691.

[13]吴成云,张道亮,周承志,等.炙甘草汤对家兔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J].新中医,2013,3 (45) : 173-175.

(收稿日期: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