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额叶癫痫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分析

  • 投稿中本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399次
  • 评分4
  • 28
  • 0

高玉娜

郑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对小儿额叶癫痫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2月间于该院进行疾病诊断治疗的小儿额叶癫痫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一时间段正常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脑电图检查,并且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小儿额叶癫痫患者发作76次,12例于清醒期双侧或单侧额区出现局灶性尖慢波/棘慢波、尖波/棘波;25例患者于睡眠时出现双侧或单侧额区局灶性尖慢波/棘慢波。发作期23例患者显示其额区出现爆发性慢波节律或快活动节律,或出现尖慢波/棘慢波等情况,5例泛化为全导癫痫样电活动;而大部分正常儿童主要波形特征为低幅混合频率脑电背景活动,有一定的差异。 结论 对小

[作者简介] 高玉娜(1977.8-),女,河南巩义人,本科,护师,主要从事脑电图工作。

癫痫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临床患病率、发病率均较高,疾病主要有大发作、单纯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小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在对患者进行临床疾病诊断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临床通常采取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氨基酸及血清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生化检查、神经病理检查及神经心理检查等方式进行疾病诊断,有一定诊断意义。其中小儿额叶癫痫作为癫痫疾病的一种,发作形式复杂,发作频率较高,在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有一定的难度。而临床上小儿额叶癫痫患者与正常健康儿童的脑电图特征有一定差异,因此可通过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和脑电图情况能较好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有效指导患者临床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该研究通过分析2013年1—12月期间该院治疗的小儿额叶癫痫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比较小儿额叶癫痫患者和正常健康儿童的脑电图检查结果,分析小儿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疾病特征以及脑电图特征对于临床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进行疾病诊断治疗的小儿额叶癫痫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患者年龄段在5~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9.6±1.3)岁,患者病程在1个月~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1±0.2)年,其中男19例,女11例。另取同一时间段正常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其年龄段在5~13岁间,平均年龄为(9.8±1.5)岁,其中男性受检人员21例,女性受检人员9例。

1.2 方法

对所选两组人员进行脑电图检测,采用VEEG1161B型电视录像脑电监测系统,并且按照国际10~20系统进行16号记录电极的安放,采用双侧耳电极作为参考电极。后对两组受检人员进行持续4~6 h的脑电图记录和临床检测,若临床需要则延长患者的检测时间。多数受检儿童在进行脑电图检测时进行适当的睡眠剥夺,且描记包括睁闭眼、清醒、睡眠、过度换气等,并且应至少记录1次发作。在对患者进行检测时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状态进行标记,于回放时可同屏同步进行分析,同时改变导联的连接方式、滤波以及波幅电压比等进行协助判断。其中定义发作间脑电图是指小儿额叶癫痫患者于疾病发作期间的脑电图,则除外任何状态下发作时脑电图主要包括清醒、睡眠时脑电图变化。后对两组脑电图受检人员的脑电图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由该试验结果分析可知,30例小儿额叶癫痫患者共检测到发作76次,其中19例儿童仅于睡眠中发作,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37 s,且每例患者被检测到的发作频率为1~5次,平均发作频率为(2.3±0.5)次,其中有26例小儿额叶癫痫患者有2种或以上的发作形式,4例小儿额叶癫痫患者仅有1种发作形式。其中患者出现多动型自动症或躯体自动症情况41次,其中伴有发生的癫痫发作有20次,其主要表现为过度躯干及四肢的半目的性运动,且较多发作于睡眠中,患者主要疾病表现形式为下至抬起、上肢挥舞以及躯体扭转等,且发作时间一般持续1~2 min,且患者会出现一夜发作数次的情况。小儿额叶癫痫患者出现31次偏转性强直,20次阵挛性抽动及21次姿势性强直等局灶性运动。同时小儿额叶癫痫患者有9次伴有植物神经症状,8次伴有凝视发作(即额叶假性失神),7次情感性表现,6次典型自动症。

小儿额叶癫痫患者中有12例患者于清醒期双侧或单侧额区出现局灶性尖慢波/棘慢波、尖波/棘波;25例患者于睡眠时出现双侧或单侧额区局灶性尖慢波/棘慢波。于疾病发作时有23例小儿额叶癫痫患者显示其额区出现爆发性慢波节律或快活动节律,或出现尖慢波/棘慢波等情况,其中有5例患者泛化为全导癫痫样电活动。

所选30例正常儿童中有26例出现HHP,主要出现在思睡期及入睡前期,其波形主要特征为低幅混合频率脑电背景活动,且出现HHP后,受检儿童逐渐进入浅睡期,由相关检测结果可知患者出现顶尖波及K-复合波等相关特征性的脑电波型。

3 讨论

癫痫指反复发作性慢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疾病,临床主要特征为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反复痫性发作。癫痫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常疾病之一,临床患病率、发病率均较高,且疾病发病率与患者年龄有关。一般认为年龄<1岁的儿童患病率最高,其次为1~10岁[1]。癫痫疾病主要分为以下3类:①特发性癫痫,主要为可疑遗传倾向,于某特殊年龄段起开始发病,有明显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表现,临床诊断相对较为明确。②症状性癫痫,主要指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变而影响人体机体结构或功能,如局灶性脑部疾病、弥漫性脑部疾病及染色体异常等[2]。③隐源性癫痫,临床上较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症状性癫痫,病因不明确,于特殊年龄段起开始发病,且无特定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表现[3]。

癫痫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即大发作)、单纯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失神发作(即小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等。对癫痫患者进行疾病诊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①实验室检查,包括尿、血、便的常规检查,以及血糖、电解质的临床测定[4]。②脑脊液检查,若患者出现病毒性脑炎,则其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5]。③脑脊液氨基酸及血清分析,对患者氨基酸代谢情况进行了解。④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了解患者传统脑电图记录情况,掌握疾病发作情况及形式。⑤神经影像学检查,临床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病灶结构的诊断。⑥神经生化检查,即采用离子特异电极或微透析探针置于患者脑内癫痫区域,对患者癫痫发作不同时期变化情况进行了解。⑦神经病理检查,能较为准确确定癫痫患者病因,主要病因包括血管畸形、脑瘤瘢痕、发育异常、硬化炎症等[6]。⑧神经心理检查,可较好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判断癫痫区域脑内位置。

小儿额叶癫痫作为癫痫疾病的一种,发作形式复杂,发作频率较高,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临床上易继发为全面性发作,患者于疾病发作后疾病状态不明显,多于睡眠中疾病发作,主要发作形式为自动症、局灶性运动性发作[7]。通过对小儿额叶癫痫患者的脑电图进行分析可知,部分患者于清醒期其双侧或单侧额区出现局灶性尖慢波/棘慢波、尖波/棘波;部分患者于睡眠时出现双侧或单侧额区局灶性尖慢波/棘慢波。而于疾病发作时部分小儿额叶癫痫患者的额区出现爆发性慢波节律或快活动节律,或尖慢波/棘慢波等情况,且有患者泛化为全导癫痫样电活动。所选30例正常儿童中有26例出现HHP,于思睡期及入睡前期,其波形主要特征为低幅混合频率脑电背景活动;出现HHP后受检儿童逐渐进入浅睡期,且出现顶尖波及K-复合波等相关特征性的脑电波型[8]。

综上所述,小儿额叶癫痫患者的脑电图较复杂,但有较好临床诊断意义,可根据患者脑电图情况了解患者疾病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英,唐锁勤,冯晨,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合并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诊治[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1):1015-1020.

[2] 袁凯杰,侯梅. 癫痫样放电在抗癫痫药物应用及复发预测中的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13(8):788-790.

[3] 杨志仙,刘晓燕,秦炯,等.肌阵挛失神癫痫临床及脑电图特征[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862-866.

[4] 陈军,侯梅,王珂,等.脑性瘫痪伴临床下癫痫样放电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2):159-163.

[5] 翟琼香,陈前,郭予雄,等.不同抗癫痫药物治疗对癫痫患儿血脂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2):1746-1748.

[6] Kristl Vonck,Mathieu Sprengers,Evelien Carrette,et al. A Decade of Experience With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Med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2013,23(1):1250034-1-1250034-13.

[7] Rui Quintas,Ana Sabela Alvarez,Eleni Koutsogeorgou,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Related Quality-of Life and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ontrolled Epilepsy A Cross-Sec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2,91(2Suppl.):S31-S38.

(收稿日期:201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