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国内流行情况及净化技术

  • 投稿金知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777次
  • 评分4
  • 88
  • 0

第五届中国兽医大会猪病专场报告集锦

张浩吉/ 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猪瘟(Hog Cholera,HC 或ClassicalSwineFever,CSF)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之一的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病,是严重危害国内外养猪业的最主要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国际兽疫局(OIE) 将CSF 列为A 类16 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近些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典型猪瘟的大流行得到较好控制之后,慢性猪瘟、温和型、繁殖障碍型和亚临床型猪瘟在许多地区的规模化猪场时有发生,其症状也容易与其他猪病混淆。尤其是由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持续带毒猪成为了猪场主要的传染源,为猪瘟和其它疾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猪瘟防控与净化的技术要点。

一、猪瘟流行的历史与危害性

猪瘟历史悠久,1833 年首先出现于美国的俄亥俄州,1903 年证明病原体是病毒。该病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南美洲的大部分养猪国家。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在2000 年至2012 年发布的猪瘟(CSF) 在全球的流行报告显示,CSF 主要在中南美洲、亚洲和欧洲三大区域流行,全球CSF 的流行情况较稳定。但从2005 年开始有报道在非洲南部CSF也多次发生。

猪瘟在我国何时开始流行没有明确记载,据1935 年的猪瘟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当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猪瘟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解放初期猪瘟仍然广泛流行于我国农村。我国于1954 年由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出的猪瘟兔化弱毒(Hog cholera lapinized virus,HCLV) 疫苗被公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活疫苗,具备免疫原性强、遗传性稳定、无残余毒力、对怀孕猪和乳猪安全等特点,为成功控制我国猪瘟大规模流行以及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猪瘟的根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我国农业部《兽医公报》中发布猪瘟疫情数据,汇总2001 年1 月到2010 年12 月10 年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猪瘟月新发生次数,统计发现在此期间猪瘟共发生6 052次、163 年次和1 181 月次。根据猪瘟发病月次和发病次数地理分布,可将我国猪瘟分为3 个主要地区:猪瘟无疫区、猪瘟疫情稳定区和猪瘟重灾区。其中以北方几个省份为猪瘟无疫区,共有5 个省;中东部和西部为猪瘟疫情稳定区,这个地区猪瘟发生较少,且在2009-2010年期间几乎无猪瘟发生;以南部沿海省份为猪瘟重灾区,其中以福建、广东、广西和贵州最为严重。目前我国的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7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60%,是生猪生产、饲养与消费大国,猪瘟等动物疫病一直是阻碍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元。

二、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CSFV 是一种RNA 病毒,属黄病毒科、癍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CSFV 目前一个血清型,但不同病毒株之间存在着抗原性的差异。强毒株引起急性、致死性感染;中等毒力株引起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以死亡或康复告终;低毒株引起温和型和无症状持续性感染,以繁殖障碍,胚胎和仔猪受害为特征。CSFV可在猪的肾、淋巴结、白细胞、骨髓、睾丸细胞内培养生长,不引起细胞病变。病毒对干燥及腐败较为敏感,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强,78℃ l h 才可致死,低温也能长期保持病毒活力,如在冰冻猪肉内能生存几星期至几个月。CSFV 对2% NaOH、氯制剂和复合醛等消毒药敏感。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猪或带毒猪通过口、鼻、泪腺分泌物、尿液、粪便排毒。慢性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研究证实,CSFV 低毒力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可使母猪持续带毒500 d 以上,这些持续带毒猪的存在,形成了猪瘟常发地区和猪瘟常发猪场,成为猪群中CSFV 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的根源。持续带毒母猪所产仔猪CSFV 的带毒阳性率达50% ~ 100%,多为死胎或产弱仔。带毒种公猪通过精液可将病毒传播给母猪造成胎儿感染。经胎盘感染CSFV 的仔猪,可导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即使通过吃初乳和猪瘟疫苗接种也不能使带毒仔猪产生免疫保护力。

国际上将CSFV 分为3 个基因群(I 群、II 群和III 群),10 个基因亚群(1.1、1.2、1.3、2.1、2.2、2.3、3.1、3.2、3.3 和3.4)。近年来,国内对CSFV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行的CSFV 基因型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单位经对1979-2008 年间我国近60 个地区猪场获得的400 多份CSFV 样品的基因序列测定比较发现,目前我国流行的CSFV 基因型主要为基因II 群,占74.66%,基因I 群只占25.34%。王琴等采用CSFV 强弱毒鉴别MAb 通过ELISA方法对我国流行的29 株分离株进行抗原反应性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弱毒株的Mab 除3 株为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而这些分离株可以被强毒MAb 分为强反应和弱反应两组,显示我国猪瘟病毒的流行毒株的抗原性有一定差异。而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为基因I 群,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培养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目前我国流行的所有基因型猪瘟野毒均能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

三、当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特点

( 一)流行范围广,但流行规模小,呈散发流行

我国自2007 年实行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得到控制,这与我国CSF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的流行范围更广。虽然流行的范围广,但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 二)猪发病日龄趋小,亚临床型持续感染现象严重

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79% 的CSF 发病猪群多在90 日龄以下,特别是2 ~ 10 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 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成年猪(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症状不明显,但CSFV 持续感染严重。猪发生持续性感染后,CSFV 可在猪体内存活数月甚至终生,可持续向外排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是引起CSF 流行最不易被发现和最危险的传染源。

亚临床型无症状的持续感染现象多发生于仔猪,母猪感染也可表现亚临床型,但在母猪会进一步发展为繁殖障碍型。剖检亚临床型病者,一般无明显的病变,常见的是胸腺萎缩和淋巴结肿大。

( 三)非典型猪瘟是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CSF 在流行过程中毒力发生变化,低毒力的CSFV 进入猪体内,导致了非典型性的温和型猪瘟的出现,发病猪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病死率比CSF 低,且多呈散发或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速度缓慢。

这种非典型的温和型在大、小猪均可发病,但以乳猪为多。本病特点是病势缓慢,病性温和,病变局限,病程延长。病猪表现鼻干、口渴、减食、尿黄、消瘦、体温升高。病猪长期便秘,粪如干球状,常混有血液、粘液或白色脱落的假膜,个别病例于后期出现下痢。部份病猪于四肢下部及腹下呈现淤血紫斑。中、大猪多能自愈,病死率低;但幼龄乳猪有较高的病死率,约30%~ 50%。

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的病变是扁桃体有坏死或溃疡。胃底区常有片状充血、出血。回盲瓣附近可见溃疡雏形,病久者演变为钮扣状溃疡。胆囊肿胀,胆汁浓稠,粘膜充血、出血或溃疡。脾脏常见边缘出血性梗塞。部份病例的肾脏、膀胱也呈现出血点。小猪常见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出现黄色轻度钙化线。

( 四)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繁殖障碍型)危害严重

带毒母猪综合征是指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CSFV 后引起的潜伏性感染,带毒母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CSFV 能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母猪不发情或不孕等。垂直传播率高达45% ~ 100%,产下的仔猪貌似健康,实际上仔猪将长期带毒。带毒仔猪无论是吃初乳还是进行疫苗免疫,体内的CSFV 均无法消除,且仔猪易发病死亡或免疫失败。仔猪体内的病毒长期存在并不断向外界排毒,造成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在规模化猪场反复交替进行,可致CSFV 在猪场内恶性循环,即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母猪一胎盘垂直感染一母猪繁殖障碍一仔猪带毒—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后备母猪一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母猪,这种带毒现象是导致我国CSF 长期持续存在和散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 五)混合感染现象严重

临床上,猪瘟与其它病毒病、细菌病等混合感染的现象较为普遍。如猪瘟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PCV-2)、猪流感病毒(SIV) 等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尤其近几年饲料霉变的影响,诱导猪瘟免疫抑制,导致猪瘟散发;猪瘟与链球菌、沙门氏菌病、猪肺疫等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因此混合感染是导致猪群发病严重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在控制猪瘟时要注意对并发病的预防和控制。

四、造成猪瘟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对猪瘟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 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CSF 疫苗强制免疫政策,大部分地区的猪场均进行了猪瘟计划免疫,但仍然有一些地区或有些人对猪瘟的防控不够重视,对猪瘟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认为没有大规模流行就万事大吉了,思想松懈,防疫措施执行不到位,饲养管理理念跟不上,导致猪瘟在某些地区或某些猪场时有发生。

( 二)疫苗质量不高或运输保存不当

目前市场上的猪瘟疫苗种类多,疫苗质量参差不齐、注射剂量不足或运输保存不当都可以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不同的疫苗生产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疫苗质量也有很大不同。根据疫苗病毒含量,决定免疫剂量,一般普通细胞苗都需要加倍到4 ~ 6 倍免疫,成兔脾淋苗需要2 头份,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使用1 头份。

疫苗运输和保存对疫苗品质影响很大,猪瘟弱毒疫苗需要在-15℃条件下保存、运输,并严禁反复冻融。猪瘟疫苗-1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 年;0℃~ 8℃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6 个月;8℃~ 2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0 d。保存使用过程中条件不合格都会影响疫苗效果。

( 三)免疫程序不合理

疫苗免疫比较混乱,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导致猪瘟免疫效果不好。在生产实践中,猪瘟的免疫必须依据猪体的抗体变化规律实施免疫,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和猪体持续带毒情况都会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但实际上很多养猪企业并没有认真的考虑这些因素,盲目制定免疫程序。

( 四)猪瘟低毒力毒株的持续感染在国内很多猪场的种猪群中,母猪带毒但不表现症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有些猪群的带毒比例很高,甚至达到了30%。这些带毒母猪外表正常,但是猪瘟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仔猪,导致带毒母猪生下的仔猪带毒率高达100%。因此,带毒母猪生下的仔猪由于在胎盘内接触猪瘟野毒,从而对猪瘟病毒产生先天性免疫耐受。此类仔猪免疫疫苗后不能产生有效的猪瘟抗体,甚至会因为免疫猪瘟造成应激而发生其他疾病。国外试验也证实,先使猪感染野毒,在1、2 和4 d 后再免疫C 株疫苗,不能起到任何的保护作用。因此,要想控制好猪瘟必须先从种猪着手,要密切监测种猪群的带毒情况。

( 五)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PCV-2) 等病毒的感染或霉菌毒素中毒,都可以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造成猪瘟免疫水平低下。PRRSV 所引起的最显著病理变化是严重损伤肺泡巨噬细胞,造成其大量破坏,并伴有循环淋巴细胞及黏膜纤毛清除系统的破坏,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造成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S.Suradhat 等试验证实感染PRRSV 后免疫猪瘟疫苗,不能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而未感染PRRSV的对照猪则可以抵抗。当发生多病原的同时感染,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应答能力势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

五、猪瘟净化技术

近些年来,猪瘟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呈现复发的趋势,一些宣布已消灭猪瘟的国家( 如法国、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又见猪瘟复发的报道。并且猪瘟的流行趋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地区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共存,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并现,且免疫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新的流行形式给全世界养猪业带来了新的威胁。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养殖水平和养殖模式不同,尤其在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猪瘟的防控与净化面临巨大的挑战。

猪瘟净化方案的成功实施和净化结果的维持是建立在:(1) 敏感、特异的猪瘟检测方法;(2) 稳定、高效的猪瘟疫苗和合理的免疫程序;(3)切实可行且长期坚持的卫生防疫制度和规范的饲养管理体系。

( 一)猪瘟检测方法

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分为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两大类。抗体检测是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简称ELISA) 以其操作简便、敏感、检测样本量大等优点成为最主要手抗体检测方法。目前使用的抗体间接ELISA 方法和抗体阻断ELISA 检测方法,适用于田间大规模免疫抗体水平普查,商品猪场免疫效果评价和不同免疫水平猪群的分群。其它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等。

抗原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荧光试验(FA) 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荧光试验是最常用的猪瘟抗原检测方法,用脾、肾、淋巴结、扁桃体制备冰冻切片或抹片,经荧光抗体染色后检测抗原,该方法的首选病料是扁桃体,因为扁桃体是猪瘟病毒最早的增殖部位。RT-PCR 检测方法目前也已经广泛用于猪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包括常规RT-PCR、套式RT-PCR、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RTPCR)。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军事兽医研究所研制的通用荧光RT-PCR试剂盒,为非典型、温和型及持续感染CSFV 的检测提供一个快速、敏感、准确的方法,是适用于种猪净化的可靠手段。另据报道,套式RT-PCR( 巢式PCR),其敏感性比普通RT-PCR 高出100 倍,而且特异性很高,应用前景广阔。

( 二)猪瘟疫苗和免疫程序1. 猪瘟疫苗。

现有国内市场上主要有三种猪瘟弱毒疫苗,即猪瘟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原代细胞苗)、猪瘟兔脾淋组织疫苗(脾淋组织苗)和猪瘟猪睾丸传代细胞苗(传代细胞苗)。三类疫苗使用的猪瘟疫苗种毒均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C 株,该疫苗免疫接种猪可完全有效地抵抗各种我国流行的不同基因亚群猪瘟野毒株的攻击。三类疫苗区别主要在种毒的培养繁殖系统上,成兔脾淋苗使用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增殖猪瘟疫苗种毒;牛睾丸细胞苗使用犊牛睾丸细胞增殖;而猪瘟传代细胞苗使用猪源睾丸传代细胞系增殖。

猪瘟疫苗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艺不过关和疫苗生产的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导致猪瘟细胞疫苗病毒滴度不高和BVDV(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猪瘟疫苗质量标准相比,我国猪瘟疫苗原有质量标准只有欧盟标准的约1/4。因此,疫苗品质是有效预防控制猪瘟的关键,要选择正规生产厂家,相对稳定的产品。

2. 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与猪群的带毒情况、疫苗种类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种猪群作为免疫重点,通过监测种猪体内抗体的变化,当抗体保护率水平在70% 以下时,种猪群进行免疫;仔猪通过初乳获得了母源抗体,母源抗体在早期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通过仔猪体内母源抗体的监测确定首免日龄,按照同样的原则制定二免、三免时间。参考的免疫程序:猪瘟阴性场:公母猪按一年三次普免猪瘟疫苗2 头份/头;仔猪在21 日龄接种猪瘟疫苗1头份/ 头,随后在60、100 日龄分别接种猪瘟疫苗1.5 头份/ 头。猪瘟阳性场:公母猪按一年三次普免猪瘟疫苗2 头份/ 头;新生仔猪零时免疫猪瘟苗1 头份/ 头,随后在60、100 日龄分别接种猪瘟疫苗1.5头份/ 头。

( 三)猪瘟净化方案

1. 净化方法。

(1) 检测淘汰法:即反复多次对全场种猪群逐头进行检测,淘汰阳性猪只,再引进阴性后备种猪扩群,是目前猪场最常用的净化方法。该方法对检测手段要求高,必须对健康状态下低带毒量猪敏感性高。

(2) 后代隔离法:仔猪提早断奶,然后将仔猪转移到“无特定病原的清洁区”内,进行人工饲养。该方法可阻止多种传染因子的传播,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净化,但对饲养管理要求高。目前,也有猪场在新场建设时采用该方法建立健康繁殖群体,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具体净化方案。

(1) 种猪场净化标准:以种猪场为单位,连续2 年无临床病例,免疫抗体合格率多85%; 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 年以上无阳性。

(2) 种猪场净化技术路线:按照“检测→淘汰/ 分群→免疫→检测→淘汰→净化”的程序,采取对野毒感染猪群进行扑杀或淘汰,对假定阴性猪群实施高密度免疫,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实施猪瘟净化。

(3) 净化检测方法:病原检测可用免疫荧光试验或RT-PCR,该方法适用于扁桃体和血清样品的检测。抗体检测可用ELISA,如用IDEXX的ELISA 试剂盒检测猪瘟抗体,阻断率低于50% 的种猪用猪瘟疫苗补充免疫一次,在免疫后6 ~ 8 周再次采样进行检测,所有抗体水平达到阻断率50% 以上的种猪保留,抗体水平在补免后仍未达到理想抗体标准则淘汰。

(4) 净化步骤:建议在种猪群猪瘟病毒感染率<10% 的条件下实施净化。

①首次检测:对核心群、后备群所有种猪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后备群转为生产群前再次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病原学检测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者留作种用。

②扑杀/ 隔离、免疫:病原检测阳性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病原检测阴性、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多85% 的猪群,个体免疫抗体合格的猪留作种用,隔离个体免疫不合格的猪并进行加强免疫。对病原检测阴性、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85% 的猪群,全群加强免疫一次。

③二次检测:间隔3 个月再次对核心群、后备种猪群以及免疫后的隔离种猪群进行病原和免疫抗体检测。病原学检测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的猪可留作种用。

④扑杀/ 淘汰:二次检测病原学阳性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病原学检测阴性但连续2 次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猪进行淘汰。⑤再次检测:对连续2 次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猪,每6 个月进行一次抽检,每次每群抽检数量30 ~ 60 头;不足30 头者全部检测。凡出现病原学阳性个体者对全群进行普检,并扑杀阳性猪;凡病原检测阴性的猪群,免疫抗体合格的猪继续留作种用,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猪参照②“扑杀/ 隔离、免疫”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置。

⑥结果判定:连续2 次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率多85%,该猪群为净化猪群;否则按照净化步骤循环进行。每次样品的采集、检测、阳性猪的处理均应在10 天内完成。

(5) 净化效果的维持:

①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全面做好清洁和消毒;实行人员进出控制隔离制度;规范饲养管理行为。

②免疫种猪场坚持免疫接种,严格遵循《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对猪群实施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③持续监测净化种猪群建立后,每6 个月进行一次病原和免疫效果监测,每次每群抽检30 ~ 60 头,不足30 头者全部检测,以持续维持净化猪群的健康状态。

总之,CSF 困扰我国养猪业已经半个多世纪,在我国目前猪病流行状态下,在规模化猪场和部分区域开展CSF 的净化是完全可行的。要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真正实现防制CSF的目的,除了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外,还需要有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制订完整系统的CSF 防制工作计划。

( 本文根据会议资料及录音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如有出入,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本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