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 投稿安静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419次
  • 评分4
  • 45
  • 0

文/本刊综合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八九月份,至少已有20名年轻女子失联,其中包括9名女大学生。专家认为,女大学生被侵害事件频频发生,折射出高校社会教育、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

触目惊心的社会安全教育缺失

记者梳理发现,被侵害的女大学生,除了1例新闻报道没有明确提到受害女生所读年级之外,其余有5人为大二学生,占比55.6%。另外还有3名大三学生。而在近两年公开报道的25起女生被侵害案例中,28名被侵害的女学生中,死亡的女生有18人,遭遇性侵害的女生有7人。

通过分析25例女生被侵害的案情细节后发现,有16例案件发生时是女生单独行动,占总数的64010。其中,外出上了黑车和单独与网友见面各占4例;遭陌生的同校男生绑架或杀害占3例;晚归和暑期单独打工各2例;单独与老师吃饭被灌醉后遭强奸的占1例。

就社会常识的欠缺,齐鲁工业大学商学院党总支书记于明梓认为,这暴露出了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社会安全教育的缺位。

如2014年5月,东北女孩小吴晚上十点夜跑被男子拖进绿化带多次强奸并拍裸照。小吴夜跑的地点一带是工厂聚集处,晚上十点几乎没人在外面走。但凡小吴安全意识高一点,避开人烟稀少的夜跑地点,或者是约熟识的同伴作陪.或许悲剧就不会上演了。再比如,合肥女子小丽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摄影模特的广告,被其宣称的高额薪酬吸引,应聘被灌醉后在酒店内惨遭轮奸。其中一个细节是,面试地点是在××宾馆,且面试现场甚至要求拍全裸照,但凡安全意识的弦绷得紧一些,此时也应该明确此次应聘有问题吧。

或许,警方的测试最有说服力。据媒体报道,在各大高校陆续开学之际,南京栖霞公安分局民警在仙林大学城安排了一次测试,一名民警驾驶迈腾轿车,以找不到路为由搭讪女大学生。结果,被搭讪的5名女生中,4人上了陌生人的车。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可见一斑。

蔽待提高的安全意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冯治中分析,女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意识淡薄,犯罪分子利用女大学生依赖心理强,思维简单,反抗能力弱,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弱点,选择对女大学生进行侵害。女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有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多方面原因,但所谓“小白兔”类型,不应该是大学生应有的标签。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女大学生被屡屡侵害也给大中小学的教育敲响警钟。教育并非唯考是重、唯分是举,“成人”教育比“成才”教育更重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在社会中。

在这方面,西方教育显然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例如,很多国家,就将防范性犯罪作为必修的课程,写入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有的甚至细化到“衣服遮住的地方不许触碰”,使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潜意识里暗暗筑下一道不可逾越的坎。这既是一种底线,又是一种触发机关,一经触碰,便进入到防护状态。

在美国,“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教导,孩子们可以从父母到学校老师,再到治安警察口中听到无数次,而且都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来说的。在这样正式和严肃的警告中,包含了告诫他们要知道周围世界时刻存在着未知的危险,不能轻信不认识的人,不要贪便宜接受不该得的赠品和糖果,不要上陌生人的汽车。这样有计划地教育儿童、青少年和青年人提高警惕的做法,多年来在治安令人担忧的美国,已经形成一种规范,持续实施。

但是在国内,虽然国家对学校安全教育十分重视,并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日,但安全教育的制度化和正规化仍有欠缺:校园安全教育形式化比较突出;校园安全教育教师流动性大;校园安全教育教材发放和使用比较随意;校园安全教育课程时间保障和实施路径存在困难;学生对校园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不高等。

专家认为,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学校把孩子保护得好好的,过于包办代劳,导致孩子们缺少认识社会的机会,加上我们的教育内容主要都是宣扬“阳春白雪”,缺少对社会丑恶面、阴暗面的介绍,孩子们就会认为世界都是美好的,没有坏人,因而对外界也缺少警惕心。

安全教育、社会教育不仅要从中小学抓起,在大学阶段也不能放松。尽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但不少学生安全意识仍然薄弱、容易轻信他人、遇到危险不会自救自保。已有众多高校开始补上社会教育、安全教育这一课。记者了解到,青岛科技大学则专门请来武警,为学生展示防身术,并实战演练,让女生增强自身防护能力。而在齐鲁工业大学,每一位女新生都收到了一张红色卡片,提示加强安全防范。该校学生会女生部还成立“大学生安全联盟”,建立微信平台,扫一扫二维码,女大学生即可加入交流。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女生占95%左右,该校面向200余名新生和家长举办了“新生安全教育,青春与安全同行”宣讲会,就新生尤其是女生如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进行了宣讲,提出了“四不”建议:即不单独夜行、不坐黑车、不显露财物、不接受陌生人邀请。

专家认为,高校密集地在新生开学时进行女生安全教育可算是“亡羊补牢”,但安全教育、社会教育不应只在刚入学时的“例行公事”,真正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该如何开展

一、学校:安全教育正在常态化开展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各个高校都已经把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心之一。其开展形式主要包括以图片、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女大学生宣传,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很多学校的新生入学专门安排了安全教育报告,并且要求家长和学校保持沟通,共同教育小孩。

然而,不少老师感叹尽管学校重视安全教育,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还是很单薄。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处长朱世华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很强,虽然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抓得很紧,但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行动上,往往就会忽视很多安全问题。

二、学生:现有安全教育可操作性不足

记者发现,尽管校园内的安保措施非常到位,也会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但是通常只是在新生入学、暑假前后等特定的时间,并且大多数只是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几乎没有开展过相关的课程。

有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现在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不够用,很多课程都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在采访中很多女大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够教写更加实际的防范方法,以及遇到危险时如何逃脱避免伤害的具体方法,“比如说教我们怎样去搏斗,或者(教我们)怎样去抓住犯罪人的心理,让他不要去伤害你”。

针对女大学生频繁遇害这种现象,专家们也给出了很多的防范措施,比如不乘坐黑的,夜间不单独出行;不去偏僻的地方等等。这只是“术”,能够起到作用,但不能够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

女大学生目前是一个受到争议的群体。这个群体中有少数人,因为无道德、无底线、无贞操、贪慕虚荣、生活糜烂,破坏了女大学生的这个群体在公众心中的整体形象。但是又有一个“女大学生”这样一个光环,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这会激发某些人征服欲、占有欲,甚至虐待欲。正因为美好的光环背后带着世俗和肮脏,正符合人性当中罪恶的引发的根源。

有一个词语叫做“制服诱惑”,为什么穿起制服起来更加的诱惑?其实这两者之间是一个道理。有些价值观扭曲者,就是喜欢去拨开美好和威严,去享受背后的肮脏,从而得到精神的满足。“破窗原理”这样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当女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的时候,人们对大学生怀着一种崇高的佩服和敬仰,这种佩服和敬仰是美好的。一旦一小部分人价值和行为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群体就会遭殃。

所以女大学生频繁遇害事件的根本解决方式,在于价值修补和规范行为。因此价值取向教育和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得让“做小三,傍大款,找高富帅,当模特做明星,进夜场赚大钱”等等不健康价值和行为,彻底根除。得形成一种舆论和风气,让那些有着这类思想和行为者无法在大学立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大学里形成良好的风气,才能够为女大学生正本清源。

根除女大学生和一些年轻女性频繁遇害这种现象,需要国家、媒体、公众共同努力。教育要更加注重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防止外来不健康的文化入侵和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潮流行对民众的腐蚀。媒体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努力去宣扬人性中的美好向善积极的一面。广大民众应该为多去关注和传播一些真善美的言行。这些才是根除这种现象的“道”,当“术”与“道”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