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内镜治疗153例临床分析

  • 投稿宁哲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611次
  • 评分4
  • 42
  • 0

郭占先 汤 权

广西东兴市人民医院,广西东兴 538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疣状胃炎疗效。 方法 该组153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患者意愿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87例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对照组66例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治疗后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情况、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HP清除情况、治疗后不良反应胃镜复查病灶情况。结果 通过手术治疗,治疗组一次治愈85.06%,二次或二次以上治愈10.34%,总有效率高达100.00%,并发症发生率为5.75%,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后给予新四联疗法治疗疣状胃炎疗效优越,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是理想治疗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疣状胃炎;内镜;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93-02

[作者简介] 郭占先(1976-),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疾病诊治。

汤权(1972-),男,大专,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疾病诊治。

疣状胃炎又名痘疹性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改变,为Moutler、Corner于1947年首次报道[1]。任其发展,有恶变倾向,故合理治疗可有效降低恶变几率。目前对于疣状胃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无统一方案,以往多以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但疗效欠佳。随着内镜普及,该院对2012年1月—2013年4月期间的疣状胃炎患者给予内镜下不同方法治疗,旨在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优缺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共153例,均为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疣状胃炎。其中男性74例,女性7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8岁,平均(52.14±6.78)岁。病灶以胃窦部为主,为132例,胃底部9例,胃体部12例。病灶直径0.3~1.6 cm,均为多发。随患者意愿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87例,对照组66例。

1.2 诊断标准

均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局部呈疣状增生,扁平或脐样凹陷糜烂面,均高于胃黏膜基面。活组织检查均为炎性反应,未见恶性变。病灶部活组织Giamsa染色检测,均见幽门螺旋杆菌阳性[2]。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完善各项检查,排除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心脑肾病变等。术前常规禁食禁饮8 h以上。分析可能出现并发症,备好抢救药品及止血药等。术前紧张患儿,可给予镇静药物。术后均给予兰索拉唑、胶体果胶铋、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四联疗法治疗,疗程7~10 d。治疗期间定时均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粗纤维食物、牛奶、豆浆等,避免重体力劳动等。

1.3.1 对照组 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设置电流为电凝电切混合挡,功率30 W。内镜常规进入胃内,详细了解病灶范围及部位等,确定后经活检管插入电凝导管。选择治疗病灶,以电凝管头端轻触病灶颈部,小面积病灶通电1~2 s,1~2次即可;面积较大病灶可反复2~3次。以病灶黏膜形成焦痂或发白、发黄、平坦为度。

1.3.2 治疗组 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氩气流量2.4 L/min,功率60 W。氩气电凝导管经内镜钳道插入,病灶上方0.5~1 cm处通电,通电时间1~3 s,凝固程度与高频电凝标准相同。

1.4 观察指标及随访

两组患者均随访1个月,观察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不良反应及HP治疗情况。治疗后30 d进行胃镜复查,观察两组患者病灶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据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情况综合评定。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病灶全部消失为痊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缓解50%以上,胃镜检查病灶缩小50%以上为有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或加重,胃镜检查病灶扩大或未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软件用spss9.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对比

通过手术治疗,治疗组一次治愈85.06%,二次或二次以上治愈10.34%,总有效率高达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对比

两组治疗后均有一定不良反应发生,其中轻度胃肠并发症治疗组术后发生5例,对照组发生10例,给予治胃四联疗法4 d后症状消失;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于术后10~20 d发生不同程度胃出血。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 ,P<0.01)。见表2。

3 讨论

疣状胃炎临床并不少见,主要症状和其它胃病相似,以上腹不适为主,表现为疼痛、腹胀、恶性或上消化道出血等。以往受检查限制,诊断不清或检出率不高,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检出率不断增高。据相关报道称,胃镜检出率约1.2%~3.3%,发病率为2.07%~16.40%,受地区及饮食习惯等差异明显[3]。

疣状胃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免疫机制异常、胃酸分泌旺盛及饮食结构改变、不规律等具有相关性。以往胃病均给予治胃三联或四联疗法,以抑酸药物降低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黏膜修复、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以减少食物、胃酸及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刺激继续加重,降低胃黏膜炎症反应,使临床症状改善,但易反复发作。相关报道称,疣状胃炎高度倾向癌变[4]。故单纯的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虽可改善临床症状,但病灶未完全消失,停药后继续加重或扩大,从而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导致恶变。可见,彻底清除病灶是治疗关键所在。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成熟,内镜下治疗疣状胃炎成为可能,如微波、射频消融、激光、热极、高频电凝及氩离子凝固等治疗方法应用而生。临床报道以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治疗疗效最佳,其中高频电凝是以高频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局部高热效应,凝固蛋白、组织等,使局部组织坏死-脱落,机体自身修复,同时可高温可杀灭局部致病菌或幽门螺旋杆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5]。缺点为易导致穿孔或出血,且操作过程中,易产生汽化现象,影响手术视眼。穿孔多为操作不当、电凝过深或炭化过度引发。出血多为远期脱痂出血多见。氩离子凝固作用原理基础为高频、高压电流。高频电结合氩气特性,通过轴向、侧向及自动传导非接触条件下,减少损伤组织,降低创面温度。使有效凝固或损伤深度不超过3 mm,降低穿孔发生危险;氩气电弧凝固均匀牢固,利于伤口恢复,降低术后结痂出血风险[6]。

该研究术后均给予治胃新四联疗法治疗,可有效降低胃酸刺激创面、保护创面、同时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切断组织修复过程中刺激因素。通过治疗发现,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治疗疣状胃炎,一次性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高频电凝组,P<0.05;且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高频电凝组,P<0.05。表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疗效优于高频电凝治疗,且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均在90%以上,可有效降低远期癌变发生率。该组缺点为未进行远期随访,观察远期并发症及癌变情况,有待延长随访时间。

综上,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后给予新四联疗法治疗疣状胃炎疗效优越,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是理想治疗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周立刚.射频结合瑞巴派特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929-2930.

[2] 郭爱华,张清.133例疣状胃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2):106-107.

[3] 王文兵,张文礼,廉华,等.疣状胃炎内镜治疗1532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8):1451-1453.

[4] 杨勇.45例疣状胃炎内镜下微波治疗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724-725.

[5] 宋科,韩静.胃镜下电凝术联合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5):332-333.

[6] 毛晓初,项锋,徐小玲,等.氩离子凝固术对疣状胃炎疗效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2013,18(5):301-303.5

(收稿日期: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