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_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5-26
  • 阅读量87次
  • 评分0
  • 0
  • 0

  导读:临床医学的论文应该如何写作?不管是写作什么样的论文,它都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的,所以很多人在撰写之前就会把相关的准备工作做好,本论文分类为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临床医学化学课程教学研究探索论文


  摘要对于大一临床医学生的化学课程,为解决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的矛盾,医用化学教学团队老师们灵活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应用实例式教学法、对比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全方位课程教学的研究探索,对提升教学质量、科学育人目标的达成,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化学课程;教学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4;O65-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0.24


  大學一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化学课程有《基础化学》[1]、《有机化学》[2]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的矛盾突出,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系统的科学学习方法,更存在少数学生化学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照传统的“满堂灌输入法”实施教学,虽然教学任务能完成,但效果差强人意,也不利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为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上海海洋大学的薛斌等开展了多维度教学模式探索[3],笔者及其所在的医用化学教学团队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与同行分享。


  1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1.1问题教学法在理论课上的实施


  医用化学课程属于临床专业医学生的理论和实验融合的专业课。化学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内容枯燥。对多数大一新生,学习方法仍与中学一样,习惯跟着老师被动学习。但一堂课学习内容多,仅凭被动听课学习很难理解并掌握其知识点。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每章设置一些思考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努力寻求答案、带着问题听课提高效率的方法。比如“稀薄溶液依数性”一章,问题与生活生产中的现象有关:为什么油汤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冬天路面结冰,交警为什么在路面撒盐?海水中的鱼为什么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医院输液时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的浓度是多少,浓度过高或过低是否可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章讨论元素周期律时,可从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角度提出问题: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什么?现行周期表是完美的吗?还有可能发现或者合成新的化学元素吗?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听课时关注度增强,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1.2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运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例如以CH4分子为例讲解sp3杂化轨道理论,结合一段色彩对比鲜明、长度22秒的视频进行阐述。起始时,中心C原子各种参与杂化的轨道以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球形对称的s轨道以白色、半透明的球体表示,参与杂化的3个哑铃型的p轨道以匀称的一端红色一端蓝色标记;随着4个白色小球代表的H靠近,C原子的s、p轨道开始动态变化:s轨道逐渐消失和3个p轨道逐渐转化为4个互成109°28'夹角、并且红色端变大、蓝色端缩小的杂化轨道,随后,4个杂化轨道的红色端大头分别与H原子的球形s轨道“头碰头”形成4个σ键,得到正四面体空间构型的甲烷分子。结合视频,能够言简意赅地解释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省时省力。


  1.3应用实例式教学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两章,概念、公式多,采取应用实例式教学,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还可以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即学习用化学家的方法认识和思考生命科学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手段)。


  一方面,用热力学方法认识生命和健康:热力学是富含哲理、具有普适性的自然规律,人体生命系统属于热力学的开放系统,生命列车是一个由始态(孕育、无序、熵值大)到过渡状态(成年、高度有序、熵值小)再到终态(死亡、无序、熵值大)的没有返程的不可逆过程。生命过程应该怎样度过?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珍爱生命、不虚度,树立目标、努力奋斗、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疾病和衰老是一个熵增加的自发过程。医生可治疗患者的可逆性疾病比如感冒、外伤、感染性疾病等,不可逆性疾病比如艾滋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暂时不能治疗或者需要终身治疗。健康不是自发过程,不会与生俱来,保持心理平衡、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上适量的运动就能预防疾病。


  另一方面,生命系统是高度复杂的热力学平衡系统。平衡即健康,非平衡即亚健康或者不健康。人体中的平衡体系有红细胞的渗透平衡、人体的水平衡、酸碱平衡以及其他平衡体系(如骨骼、肌肉的代谢是动态的平衡)等。介绍化学与医学的交叉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增强学习能力、强化学习效果。


  1.4讨论式教学法在习题课的运用


  化学课程需要通过课后习题练习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是否掌握。必须强调做习题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学习,获取服务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以免部分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盲目购买练习册做大量与教学内容不对等的题目,浪费时间、精力,还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惑。


  习题课主要针对作业批改中的问题以及前后连贯知识点的一题多解进行的讨论,比如《基础化学》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这两章学习后的习题课,对前面两章(电解质溶液和缓冲溶液)的某些习题可以进行一题多解的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在习题课中的运用,既能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点复习巩固,又能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有深刻的理解。


  1.5提升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手段


  实验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用以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一是通过化学实验短视频辅助实验课教学[4]。将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分光光度计以及蒸馏等规范操作的短视频,实验前两周通过QQ等网络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观看进行实验内容的预习,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相关仪器的规范操作,改善实验预习的效果,并能辅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二是对课程考核模式进行了调整。实验成绩评定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实际关心的问题。将每次实验的考勤、预习、操作、实验记录及结果处理、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按比例细化分配,保证学生重视每一个实验项目!三是“对比式教学法”的实施:将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实验内容,如有机化学实验的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以及分馏等,放在一起进行“有比较”的教学,在比较过程中达到“有鉴别”的效果,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另外,实验课强调“不以成败论英雄”,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好的给予肯定;操作不规范或者结果不好,但是善于思考找原因,并分析合理,我们也给予同样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对实验异常现象的观察、探究,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等。


  当然,教学团队的雷春华老师在医用化学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的准备、辅助教学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保证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


  就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湖南师大医学院有卓越医生、普通临床和树达临床三个层次的班级,学生化学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和习惯都明显不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达到教学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对普通临床医学班而言,卓越医生班学生学习能力更强,除教材的学习内容外,还补充一些综合应用的问题供学生自主拓展练习,旨在向学生展示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5]。用化学发展史上的实例,说明创新理念对于科研的重要性,时间是科学创新最好的试金石,任何理论和方法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提倡“学而问,问而思,思而行,行而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缜密的思维品质与探究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或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对于化学基础普遍薄弱的树达临床班的学生,第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上课进度慢些,有助于学生逐渐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所学内容,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比如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有机波谱分析等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且对后续课程学习影响不大的知识不在课堂上讨论。第三,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解程度。比如针对部分树达班学生吸烟、喝酒的陋习,在芳香烃、醇类章节说明吸烟有致癌芳香烃生成、酗酒会导致肝损伤(酒精肝);胺类与生物碱一章提及毒品的危害;重要的生物有机化合物,讲述营养过度的危害等,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第四,手把手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正确记录数据[6]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树临班大部分学生中学没有接触过实验,在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導下,经过两个学期自身的努力,基本能独立完成实验、能用顺畅和简洁的书面语言总结概括知识。还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倡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对于树临班同学尤显重要!因为在讨论、解说知识点时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在进行中。


  3结语


  探讨了问题教学法、应用实例式教学法、对比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上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湖南师大医学院2016—2018三个年级,卓越医生班、普通临床班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的人数逐年递增,尤其是30人的卓医班,几乎都参与了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树达临床班的同学,课程考核通过率也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