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作用

  • 投稿Char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54次
  • 评分4
  • 76
  • 0

郑高亮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培育新的校园文化,实施文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高职院校管理的角度,探讨文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分析文化管理对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加强校园文化管理的相关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化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52-03

近年来,不少中等专业学校、成人高校等合并、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的合并转型,不应仅停留在校际资源的整合和扩大规模的层面,新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并前,不同学校的发展轨迹各异,文化传统各不相同,来自不同背景的教职工很有可能对其他文化产生本能的排斥或对抗的心理,容易导致文化的隔阂和冲突,影响成员间的沟通与理解,使学校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办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如何解决文化历史差异带来的冲突,让原来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更和谐地融合,培养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且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创造力,树立共同价值观,营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合并建立之初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拟从高职院校管理的角度探讨文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并深入分析文化管理对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校园文化管理的相关建议。

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四个层面,即精神、制度、环境和产品。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传统风气、道德规范;制度文化包括教育模式、科研体制、组织架构、运行规则等;环境文化由校园环境、物质设施、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构成;高职院校文化产品有科研成果、社会服务、高端技能型人才等。

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特征 (1)以人为本,柔性化管理。高职院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化管理,是以管理人的思想(包括信念和价值观)为重点、以灌输知识和强化学习为手段的管理,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全过程。(2)职业特色鲜明,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形成专业、行业、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管理。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工作、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都要贯彻文化管理的理念,树立全员共建意识,共同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有效推进文化管理的进程。

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作用

高职院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就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团结在一起,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每个人把个人思想和命运与学院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学校这个集体,与学校同甘苦、共命运,从而使学校上下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

引导作用 推行文化管理,形成共同价值取向、理念、目标,培育团队精神,改善工作(学习)环境和条件,获取人文关怀,创建精神家园。加强文化管理能使领导者的管理方式人性化和情感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注重其中的管理文化,使高校的领导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权力与自身的品德、才能、学识、感情以及人格魅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受到被领导者的尊重、爱戴与信赖,使被领导者心悦诚服地、自觉自愿地接受领导,高校领导者也就具有了权威性。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应重视发挥情感的效应,发挥文化管理的引导作用。

规范作用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以制度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开放式教学的秩序。每位教职员工将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团队文化、共同习惯加以内化,自觉规范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如我院倡导以生为本,强调“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并对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做到服务学生、约束自己,发挥文化管理的规范作用。

凝聚作用 通过机制体制改造,依靠精神和理念凝聚团队意志,激发师生的内在驱动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建设充满活力的校园。如我院注重校园环境的无声育人功效,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院依山傍水,荔树成荫,环境优美,象征励志进取的“励园广场”、“荔枝林”等,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时时传递着深厚的教育思想。错落有致的各种建筑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美好;学校的宣传牌、校徽、校旗、校训等标识都展示着学校的特色与内涵,烘托着和谐的氛围,发挥着文化管理的教育和凝聚作用。

激励作用 激励机制是文化管理的必然。推行文化管理,通过师生的内在要求和学校共同目标的协调来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共同的追求,完成共同的任务。如我院在开展“三风”建设中,领导和教师齐抓共管,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更加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充分利用校内的学报、报纸、广播、宣传栏以及校外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传媒载体,对内对外宣传学院的整体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发挥文化管理的激励和辐射作用。

品牌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特征明显、个性突出的校园文化,塑造团队文化,树立学校品牌形象。如我院重视构建校园文化、系级文化、团队文化相贯通的文化建设体系,大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进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的内涵,弘扬以“励志”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精髓,以“师德宣传月”、“校园文化艺术节”、“职业技能节”、“心理健康教育月”等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技能活动。建设“绿色网络校园”,引导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推进系级文化建设,将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内化成本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和专业水准;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专业、行业、职业特色鲜明的系级文化。推进团队文化建设,打造“团队型”教研室、“团队型”处室、精品专业建设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实训基地建设团队。重视团队精神培养,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统一,注重正面引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体活动,努力营造自主、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发挥文化管理的品牌作用。

创新作用 创新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是学院发展的源泉。文化管理是促进创新的动力源泉,有助于形成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如我院积极开展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发内在驱动力,推进参与式管理。学生管理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一级管理,多头并进,提高工作效率。后勤服务推行社会化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推进参与式管理,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事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形成“自我约束、自主建设、自我激励”的管理机制,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改革和建设中形成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发挥文化管理的创新作用。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建议

促进文化融合,提高新文化认同感 由于原有学校文化之间有差异,实现文化融合的模式也不同,主要有一种文化主导型、平行融合型、淡化模糊型等。合并前如有一所学校原先在办学层次、规模、质量和组织氛围等方面明显居于优势地位,可以考虑以该学校的文化为主导,同时吸收其他学校文化中的合理部分,实现文化融合;当合并学校原有的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时,可以采用平行融合型,使多元文化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当合并学校原有的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产生“文化摩擦”时,就要采用淡化模糊型,隐去不同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实现文化融合。

提高文化层次,建立适应高职办学需要的新文化 在正确诊断评估现有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塑造是提高文化层次的关键。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塑造应坚持“一个理念,三个意识”,即大学理念、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共同的、核心的价值观确立以后,首先要做好新主流文化的内部传播工作,清晰无误地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倡导新文化,使他们的价值观与新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其次要采取措施使主流文化在组织上得到强化,建立适应高职办学需要的新文化。

塑造文化品牌,树立学校形象 学校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如校徽、校旗、校色、建筑风格等,来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人文精神等,在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中彰显文化特色;通过师生行为来传播学校文化,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师生员工形象塑造等形式对外宣传学校文化,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总之,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佳境界。实施文化管理的高职院校能给教职工一个理念,设计一个愿景,构建一个平台,创造一个环境,努力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管理和分享发展成果创造条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俊.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管理中的激励作用[J].传承,2008(7).

[2]李建民,韩成林.建设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J].甘肃教育,2008(12):10.

[3]赵倩.论大学文化管理及其实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7):102-104.

[4]毛亚庆,吴合文.合并高校整合管理的文化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24-30.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