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围绕提高职业素养做好职业指导

  • 投稿二涵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701次
  • 评分4
  • 69
  • 0

刘佳婧

职业指导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如何认清自我?如何适应工作?如何融入单位?关键在于学生们要做好角色转变;其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包括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地位观、职业苦乐观,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员要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和社会的需要。

认清自我,做好角色转变

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确定自己的职业志向和人生发展方向,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质并促进自我提高。

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最优目标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即不仅找到工作,而且是较为适合的工作。

当学生们怀着毕业的憧憬和忐忑跨入职场时,扑面而来的纷繁社会会让他们很不适应。从“学生族”到“职场人”,面对这样的角色转换,每个人多少都会产生一些不适。如何认清自我?如何适应工作?如何融入单位?关键在于学生们要做好角色转变并保持积极的心态,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1.活动方式不同

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要活动,作为受教育者,其认知社会的途径是间接的,认知的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总是有一定差距的。社会职业角色则要求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具体的工作向外界提供自己的劳动。同时,在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单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从业人员在生活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从学生角色转换为社会职业角色,就是一个从接受到运用,从输入到输出的重大的活动方式的改变。

2.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

社会角色的义务是指角色的社会责任。学生角色的主要责任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逐步完善自己,以便将来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以自己的行为来承担责任的过程。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变,角色所担任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对职业人员的责任心有着更高的要求。

3.享受的社会权利或担当的社会变化不同

学生角色的权利是依法接受教育,并取得家庭或社会的经济资助,不履行义务却享受社会权利。而职业角色的权利则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依法行使职权,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报酬及其他相应的社会福利待遇。

4.社会规范制约程度不同

学生角色是从教育和培养的角度出发规范学生的行为,社会职业角色对从业者行为模式的规范则因为职业的不同而适用的相应的规章制度也非常具体,而且实施过程中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一旦违背就必须承担责任,甚至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毕业生在学生时代的角色是作为受教育者,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掌握本领、完善自我的过程;而职业角色是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本领,通过工作为社会做贡献,以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1.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

物质需求的满足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只有加上精神需求,人才有强烈的幸福感。不要计较试用期待遇的高低,除了金钱观以外,人还有道德观、事业心、成就感、责任感、信念与理想等诸多观念的需求。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的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必须正确对待职业待遇,不能只要物质待遇而不要精神待遇;即使从物质需求的角度看,也要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改善物质条件,自己的能力水平提高了,待遇才会提高,最终才会心安理得地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

2.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苦乐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苦乐观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忘我地劳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中间层次是主动地劳动,履行职业责任,关心集体,努力改善职业待遇;较低层次是被动地劳动,仅把职业当成个人谋生的手段和致富的途径。要抵御落后的职业苦乐观,克服享乐主义的思想,对工作要任劳任怨,不可挑三拣四,“分外之事”也要做,要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奉献的关系。

3.要树立客观的职业地位观

所谓职业地位观就是对职业地位(包括权利、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等)的认识和态度。职业地位观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偏见以及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做到不以一时的主观判断来选择职业,而是客观地看待职业的社会地位,充分认识社会和自我。

4.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倾向,是当代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特点,不能随便加以否定。但在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追求物质待遇时,一定要挣脱“就业挣钱,养家糊口”等狭隘观念的束缚,在社会、国家需要的坐标中寻找自身的位置;要认识到,自我价值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知识、智力等功能素质,任何忽视或否认人格品质所具价值的观念和言行都是十分有害的。当代学生只有坚持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断进行品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岗位需求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这里重点阐述的就是职业素养中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矛盾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也是评价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职业行为好坏的标准

职业道德,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符合职业特征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人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要求。

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包含在岗爱岗,敬业乐岗;诚实守信,平等竞争;办事公道,廉洁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注重效益,奉献社会。我们在此从敬业、诚信、公正、遵纪守法、节约、合作、奉献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1.敬业

敬业的基本内容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德。

2.诚信

诚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欺诈,不弄虚假,真诚对待生活及职业经历的每一个方面。言而无信、欺诈隐瞒将会给自己以及单位造成严重后果。

诚信不仅是职业道德规范、企业经营规范,而且其本身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原则。

3.公正

公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为人处世原则和美德,它要求我们做人清白正直、办事公平公正。对私严格要求,对公遵纪守法,公私分明,问心无愧。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如果没有了正义和公道,人生在世就不会有任何价值。”作为职业素养最起码的因素,公道就是在职业中严格要求自己,公平对待个人和集体,不偏袒、不倾斜。

4.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就是要求从业人员要遵守法律和各项纪律,这其中包括了与工作有关的劳动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等。纪律和规则约束了自己,同时也在约束所有人,只有大家都在一个遵纪守法的环境中,才能有最安全、最经济合理的生活。

5.节约

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世界人口却是逐年增加的。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能够实现事业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定是节约。

6.合作

我们所熟知的“木桶效应”(Buckets effect)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它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集体中每个人的水平不同,企业如果想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必须考虑到最弱的个体的影响。合作能有效照顾到最弱的个体,使他在集体中成长进步。

7.奉献

“奉献”指满怀感情地为他人服务,做出贡献,是不计回报的无偿服务。

在工作中,“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

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在职业活动中把职业道德的要求变成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对社会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北京市财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