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心电监测在院外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

  • 投稿test
  • 更新时间2015-09-08
  • 阅读量905次
  • 评分4
  • 68
  • 0

屠艳梅 王秋池 李蕙 张晶

摘要目的:总结院外患者远程心电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2013年4~12月对80例心内科门诊行远程心电监测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其正确把握采集时机,正确使用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指导。结果:80例患者中阳性检出率为90%,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性心律失常22例,窦性心律失常15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ST段改变为7例。结论:精心的护理干预能使患者掌握远程心电监测仪正确的使用方法,把握时机,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指导,有利于提高检出率,有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远程心电监测;院外患者;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79

作者单位:225001扬州市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屠艳梅:女,本科,主管护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据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计[1],我国CVD的患病人数至少2.3亿,每年死于CVD的患者已达到350万,心源性猝死(SCD)已成为主要杀手,每年SCD的发病率为54万人。CVD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如果能捕捉到心脏病发作前稍纵即逝的异常心电图,就可以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目前已经证实高危人群的自我监控及管理能够改善疾病的预后[2]。Inglis等[3]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远程监测可以显著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从院内监护扩展到院外实时监护,早期诊断、及时救治,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是提高CVD防治水平的有效途径[4]。远程心电监护网络系统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指导。我院于2013年4月开始成立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工作站并应用此项技术,至2013年12月共对80例院外患者进行远程心电监测给予精心的护理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4~12月心内科门诊患者共80例,男51例,女29例。平均年龄(61±14)岁。患者均以阵发性心律失常、心悸、晕厥等相关症状为主且就医时症状已缓解,普通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难以捕捉发病时心电图的改变。

1.2方法患者均进行远程心电监测检查。远程心电监测均采用远程心电监测仪,对患者进行1~5 d监测。使用步骤:(1)将中国移动的SIM卡装入监测仪按电源键开关。(2)监测方向。监测仪横置两电极在下,一电极在上。(3)监测位置。监测仪的下缘与乳线对齐或置于心前区。(4)按启动键开始心电监测。监测45 s,保持安静放松使电极与皮肤充分接触。(5)监测完毕后,点击发送,10 min内得到短信回复或电话指导。最后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3护理干预

3.1上岗前培训所有远程心电监测工作站的护理人员均统一参加专业工程师组织的规范培训,学习远程中心计算机的规范操作,如建立患者档案、异常心电图回顾分析及报告打印等。了解此项检查的目的、适应证,把握禁忌证,熟练掌握远程心电监测仪的使用方法、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此外值班护士必须具有心血管疾病和心电图的相关知识,以便对异常心电图作出并正确分析判断及时汇报医师。

3.2禁忌证与适应证佩戴助听器患者禁用。适应证:(1)心血管病高危人群。(2)代谢综合征患者。(3)特种职业人群,如运动员、飞行员、司机。(4)经临床医师诊治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仍需进一步观察日常心电图变化者。(5)亚健康人群。(6)经常或偶有一过性心律失常出现,但常规心电图、HOLTER不易实时捕捉者。(7)有一过性心悸、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一过性头晕、黑蒙、晕厥等其中之一者。(8)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9)冠状动脉支架术或搭桥术后患者。(10)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先心病、心力衰竭等。(11)药物治疗前后需观察心律者。

3.3心理指导此项检查是较新的技术,患者常由于缺乏了解,充满困惑或怕麻烦而从思想上不愿意接受。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向患者讲解此项检查的方法、目的、优势、安全性、方便性、及时性、准确性、必要性以及我们会随时提供帮助指导等,使患者对它有充分地认识,解除思想顾虑,真正接受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去完善此项检查。

3.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监测仪

3.4.2心电图采集时机有心慌、胸闷、气短症状时;运动前后;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时;进食、饮酒前后;清醒来、晚上睡前;服用药物前后40 min。远程心电监测心电图采集,发送心电图不少于每日10次。

3.4.3注意事项(1)固定。采集位置相对固定、采集姿势相对固定。(2)放松。保持身体及持握监测仪的手放松、均匀用力。(3)稳定。采集时保持监测仪稳定、保持呼吸稳定、请勿讲话、咳嗽。(4)接触。保持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勿隔衣操作。(5)充电。发现电量不足,及时给监测仪充电。(6)起搏器患者置于心前区与起搏器至少距离10~15 cm。

3.5正确判断处理值班护士坚守工作岗位,密切监测远程心电监测心电图的变化。正常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中心会有心血管专家和专业医师24 h进行监护,用户发送的心电信息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理,并在短时间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给予回复。在发现监测患者心电图显示问题严重,将直接电话联系用户本人、家属。本工作站护理人员在发现异常心电图时会及时通知值班医师,问题严重者会主动与患者或家属联系,给予处置建议,必要时开启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当患者遇到问题时,可随时通过电话或网络视频与工作站人员通过进行联系,值班人员认真倾听、耐心讲解,并正确分析及处理。

3.6随访凡做过远程心电监测检查的患者,都会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患者信息、病史、检查结果。在携带监测仪期间会每天拨打电话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仪器,把握采集时机,并指导患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及相关症状。检查结束后我们会每周拨打患者电话,了解患者近期情况,根据需要给予休息、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指导。

4结果

80例患者中阳性检出率为90%,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性心律失常22例,窦性心律失常15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ST段改变为7例。

5小结

普通心电图对一过性心电事件检出率不高,12导动态心电图为回顾式分析,对突发病症无法得到即时诊断,且具有时间限制通常为24 h,而远程心电监测仪能够实现对患者心电信息实时监测,并实时对患者进行活动、治疗方案的指导。其次,监测时间可长达数天甚至数月,对发作无规律、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难以捕捉的心律失常及间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弥补了常规心电图与12导动态心电图的不足。另外远程心电监测具有实时检测、报警功能;即时诊断;覆盖面广,不受空间限制,适合远距离监护;体积小携带方便等优点。对院外患者特别是快节奏中的上班族和亚健康人群来说能够得到及时监护,及时得到专业的健康指导,促进疾病由治疗模式向防控模式改变[5-6],为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效地监测手段。

护理人员认真负责,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对远程检测仪的使用进行悉心指导,在使用过程中主动联系患者,出现异常时及时给与帮助指导,对患者进行无缝隙的服务。远程心电监测使我们的护理真正进入了社区,进入了家庭,服务于广大亚健康人群和心血管患者,为我们开展延续性护理拓宽了空间,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建立起桥梁,有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护患、医患关系,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从而改善疾病预后,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发布我国心血管病患者2.3亿[J].中国食品,2012(17):62.

[2]Mortensen K,Rudolph V,Willems S,et al.New developments in antibradycardia devices[J].Expert Rev Med Devices,2007,4(3):321-333.

[3]Inglis SC,Clark RA,McAlister FA,et al.Which components of heart failure programmes are effectiv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outcomes of structured telephone support or telemonitoring as the primary compon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management in 8323 patient:Abridged Cochrane Review[J].Eur J Heart Fail,2011,13(9):1028-1040.

[4]Heidbüchel H,Lioen P,Foulon S,et al.Potential role of remote monitoring for scheduled and unscheduled evaluations of patients with an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J].Europace,2008,10(3):351-357.

[5]Cleland JG,Ekman I.Enlisting the help of the largest health care workforce patients[J].JAMA,2010,304(12):1383-1384.

[6]Chaudhry SI,MatteraJA,Curtis JP,et al.Tele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N Engl J Med,2010,363(24):2301-2309.

(收稿日期:2014-04-26)

(本文编辑冯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