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吸气后闭气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 投稿云界
  • 更新时间2015-09-09
  • 阅读量314次
  • 评分4
  • 79
  • 0

作者单位:528300佛山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心胸乳腺外科

卢惠民:女,本科,主管护师

卢惠民 陈雪梅 黄健怡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作用。方法:将329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置管时采用深吸气后闭气法,使胸腔内负压增大,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利于导管随血流顺利置入上腔静脉。对照组置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使下颌尽量靠近肩部,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拍胸部正侧位片,以确定导管是否存在异位。结果:观察组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吸气后闭气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PICC;导管异位;深吸气后闭气法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63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PICC以其携带方便、留置安全、痛苦性小、操作容易等优点,在静脉化疗、长期输液及危重患者中得到迅速推广。但在临床应用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导管异位,即头端不位于上腔静脉是常见问题之一,其发生率12.5%~24.6%[1],我科在PICC穿刺置管中采用深吸气后闭气法避免导管异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科对329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男103例,女226例。年龄29~78岁。其中乳腺癌197例,食管癌43例,肺癌71例,纵隔恶性肿瘤1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45例与对照组18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置管的操作者及配合者均为具备PICC置管资格的护士。置管前指导患者掌握置管过程中需配合的动作:偏头或深吸气后闭气。置管方法参照美国BD公司PICC培圳教程的操作规程,采用超声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经上臂穿刺置入PICC管。

1.2.1观察组置管时当导管送入至20 cm时,嘱患者连续缓慢深呼吸3次,于第3次深吸气后闭气,配合者将手放于患者腹部,感受患者送管过程中闭气是否严密,操作者继续送管至预插管长度。送管过程中配合者如感觉患者有漏气现象,即嘱操作者暂停送管,嘱患者重新深呼吸,在深吸气后闭气,操作者继续送管至预插管长度。

1.2.2对照组置管时当导管送入至20 cm时,按传统的偏头法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使下颌尽量靠近肩部,以阻断颈内静脉,操作者继续送管至预插管长度。

1.3观察指标置管操作完毕后,拍胸部正侧位片观察两组置管患者导管末端的位置,不位于上腔静脉者为导管异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在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即为负压。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为-5~-3 mmHg,平静吸气末约为-10~-5mmHg。关闭声门用力吸气时,胸膜腔内压可降至-90 mmHg;关闭声门用力呼气时,可升高到110 mmHg。由于胸腔内压为负压,使得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在吸气时,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呼气时,胸膜腔负压值减小,由静脉回流入右心房的血量也相应减少。可见,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起着“呼吸泵”作用[2]。随着深吸气后胸腔内的静脉回心血量的增多,导管可随血流顺利置入上腔静脉。而深呼吸亦可使患者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肌肉松驰、血管平滑肌舒张,利于导管送入。

观察组中2例发生颈静脉异位,其中1例因与患者沟通障碍,患者闭气不严密所致。另1例患者,在外院多次行外周静脉化学治疗致使外周静脉损伤、局部皮肤疼痛并出现硬结,对静脉穿刺存在严重的恐惧感,操作中情绪紧张致导管异位。黄艳等[3]认为,患者过度紧张、肌肉收缩、穿刺刺激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或患者血管较细、血管狭窄、导管紧贴静脉壁或静脉瓣阻挡等,均可导致导管置入困难而发生导管异位。经安抚患者情绪后退管,采用深吸气后闭气法重新送管,均顺利置入上腔静脉。

对照组中17例发生颈静脉异位,其中7例为食管癌手术颈部切口愈合后留有瘢痕,致使偏头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退管后改为深吸气后闭气法均置管顺利。另外10例可能与患者情绪、解剖位置、血管畸形、瘢痕等因素有关,于退管后使用偏头法重新送管后有8例顺利置入上腔静脉,另外2例于再次退管后使用深吸气后闭气法送管后顺利置入上腔静脉。

颈内静脉口径较大,是头颈静脉回流的主干。颈内静脉壁较薄,与颈动脉鞘的筋膜及其邻近的肌腱紧密相连,使管腔经常保持开放状态[4],为导管误入提供了解剖特点。有研究报道[5],临床上常见的导管异位部位是颈内静脉,发生率高达3%~37%。对比2组顺利置入上腔静脉的概率,深吸气后闭气法明显高于偏头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许晓云.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那块,2007,10(8):124-125.

[2]朱大年主编.生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5,108.

[3]黄艳,朱雁,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分析与改进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4);31-32.

[4]徐达传主编.系统解剖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5.

[5]Trerotola S O,Thompson S,Chittams J. Analysis of Tip Malposition and Correction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aced at Bedside by a Dedicated Nursing Team[J].J Vase Interv Radiol,2007,18(4):513-518.

(收稿日期:2013-08-01)

(本文编辑 肖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