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 投稿老鱼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641次
  • 评分4
  • 23
  • 0

马 力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的:探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7.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率为93.02%,对照组为74.4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积极预防,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69-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各种因素作用下,使血液深静脉内形成凝块,出现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在行骨科手术后,是常见的血液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浅静脉怒张、患肢肿块、体温升高,行外科手术后,其发生率明显上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有学者研究显示[1],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年龄平均为58.6岁,若未及时诊断,或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死亡率为75%,是导致骨科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预防、早期发现与治疗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本组研究对术后患者如何进行早期预防和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38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2.3±5.3)岁.其中行骨科手术后41例,腹部手术26例,泌尿手术16例,颅脑手术3例.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糖尿病.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身体严重感染患者、全身瘫痪者,与本组研究结果不配合者.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预防措施

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因本身就可能导致静脉血管壁受损,出现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导致血管壁损伤加重,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明显升高[2];老年患者因血液凝血因子活性较高,消退肌肉泵作用下降,因手术后出现麻醉反应与切口疼痛症状,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极易导致血流在术后出现瘀滞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态的高危因素,在围手术期,禁止患者吸烟、喝酒,可以自行活动者,多下床活动,无法下床活动者,可进行被动活动,多进行下肢按摩,多进食可消化、吸收的食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

1.2.2 护理干预措施

入院评估: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合并症与既往病史、手术史,存在慢性疾病,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患者,需要及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提早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够多增加多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提高警惕性,积极参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也可避免惊慌.

1.2.3 饮食指导

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日常饮食呈密切相关性.嘱咐患者多进食低脂、清淡与富含纤维的新鲜水果与蔬菜,多饮水,特别是香蕉与苹果,确保患者大便通畅,积极进行便秘与腹压上升,导致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尽量鼓励患者戒烟与戒酒,帮助向患者分析烟草中的尼古丁成分,会导致血管收缩,出现血液粘稠度上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显著升高.

1.2.4 下肢静脉损伤预防

据统计显示[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上肢静脉血栓形成3倍以上.输液时,需要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作穿刺.必须行下肢静脉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每日作血管穿刺时,都必须更换位置.使用刺激性药物与高浓度药物时,需避免出现药物外渗;行深静脉导管留置患者,抗凝护理必须要尽快有效实施.

1.2.5 体位指导

帮助患者抬高下肢30°左右,保持下肢远端较近端高,膝下不能垫枕,不能屈髋过度,避免造成静脉回流.鼓励患者作深咳嗽与呼吸动作,每2h翻身一次,早期下床活动,从而促使下肢静脉回流,帮助患者减轻血流瘀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4].无法下床患者,积极辅助患者作床上活动,主动屈膝,作背屈动作、内外反转运动等.无法活动患者,在家属与患者的帮助下,从跟腱开始,自下而上,进行挤压运动.必要时,可穿弹力袜,帮助改善患肢的血液回流状态.

1.2.6 药物护理

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较高患者,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一般使用肝素与法安明等抗凝药,帮助血液降低粘滞性,能有效帮助作血栓形成预防.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关注患者是否有过敏症状、出血征象等,确保用药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干预后患者满意率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分析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7.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干预后满意率分析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率为93.02%,对照组为74.4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护理分析

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血流瘀滞.手术麻醉与瘫痪、长期卧床等;血液高凝状态;常发生于外伤与手术、输血后;血管壁受损:机械性损伤大多发生于手术损伤、静脉穿刺、长期捆扎;化学性损伤大多为高渗溶液、刺激性强溶液输注.因手术,导致患者的肢体处于制动状态,切口疼痛、麻醉反应与局部肿胀等因素,导致下肢活动受限,血流流动速度较缓,经进一步发展后则形成血流瘀滞[5].此外,术中止血带使用与静脉血流瘀滞会使血管壁损伤;特别是高龄患者,大多伴有多器官生理性退变,或出现器质性病变,导致患者长期处于高凝状态.创伤与麻醉后,使组织因子释放,导致损伤处呈表面凝结激活,会引发血液凝结状态改变.因多种因素,可能会引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发现及诊断效果较好,若治疗时机延误,则可能会引发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肢体残废,或者栓子脱落,引发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6].早期进行预防,作全面评价,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宣教,作功能锻炼,作合理性预防,对药物使用后疗效进行观察,特别是机械性预防,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

3.2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根据国内研究显示[7],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6.9%.提示,需要要对老年患者行骨科手术后,加强预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的危害性深刻认识,作防范意识强化,根据整体护理程序,作动态、系统性评估,在临床工作中,提高警惕性.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预防护理措施,实施有效评估.若患者已经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出现,需要及时使用抗凝药与溶栓药物,用药后避免患者作肢体活动或按摩,以免发生栓子脱离,导致患者出现肺栓塞[8].

通过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提高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经过健康宣教,让患者与家属多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使用示范性手段,积极指导患者,从而让患者能够更加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与临床治疗与护理积极配合.综合上述,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积极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彭南海,马嫦娥,陈月英,等.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筛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494-496.

〔2〕廉军孝,王燕,宋国敏,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国内外护理文献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74-76.

〔3〕戴金花,陆静波,张孝云,等.分层搭扣式脚垫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7):29-30.

〔4〕孟小敏,王德付.足底静脉泵预防骨科下肢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85-86.

〔5〕金金花.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出院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8):753-754.

〔6〕尹芝华,宋娟.骨科、普外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药业,2009,18(23):58-59.

〔7〕夏冰.早期系统训练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形成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9):843-845.

〔8〕王金凤,支永发.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1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