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投稿雪上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65次
  • 评分4
  • 99
  • 0

陈帆,张鹏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财务处,陕西西安,710129)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是必然趋势,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层次剖析,总结吸收国内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结合行业和研究型高校发展特点,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体系模型。进而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教育支持体系、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提出培养和评价的各项指标,建立可不断反馈、持续质量改进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教育成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型高校;质量;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41?03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探索研究型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1]。毋庸置疑,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专业化素质教育为有效载体,在日常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创业品格和能力[2]。如何完善创新创业的培养机制,笔者认为,质量管理控制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可以针对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加以实施。

一、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模型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模型的运行流程是根据管理主体的培养目标,提供一系列保障机制确保个体教育质量,从而输送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3]。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必然受到高校教育理念、教学条件、环境氛围、组织管理者和被教育主体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成效[4]。

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质量管理模型中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质量支持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模块紧密联系,学校在创新教育培养改革方案、创新教育实践形式的基础上完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在国家财政政策、营造环境氛围、师资队伍配备完善等支持条件下完成教育培养过程,并通过质量评价体系最终完成高校创新创业水平的测量和分析。如图1 所示。

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体系构建

(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1)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根据创新创业培养

目标,研究型大学应建立多维度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并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的知识融入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具体有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素质提升、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知识储备等。此外,还需提升学生人文、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都是步入社会开展创业活动不可缺少的。

(2)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理念和创业知识要内化成学生本人的能力、带动学生的成长,高校必须通过搭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平台才能实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学技术小组、行业专题讲座论坛等。丰富多样、涵盖面广的活动不仅给予学生充分锻炼的机会,而且活跃了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和氛围。

(3)创业实战。对于真正有创业理想的同学,仅通过校园活动是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的,需要构建更广阔的平台供他们开展创业实战。研究型高校可利用工科大学的专业背景,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利用高校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利用专业的知识能力去供学生开展自主创业项目。

(二)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1)师资队伍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职从事课堂教学的专任教师,主要进行基础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第二类是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给予学生指导的高校导师,他们大都进行创新创业或科研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使导师将自身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给予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切实帮助和指导;第三类是现今高校最紧缺的师资力量,即专兼结合、涵盖教育部门官员、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等各方面人士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这个导师队伍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扩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紧跟国内外最新形势;另一方面作为师资的有力补充,改变现有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

(2)政策支持与环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需要良好的支持环境,这涉及到政府环境、社会环境、高校环境等诸多方面。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要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跟踪论证等相关服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与风险,降低企业准入门坎,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高校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目标、方法、制度等相关规定,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配套设施,使相关举措和制度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力。

(3)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社会氛围和社会评价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支撑,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对高校中的创新成果、创业典型能够积极鼓励,广泛宣传推广,形成鼓励创业、不断创新的创业文化环境。

(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见表1)

(1)师资队伍的评价。采取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水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和实践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根据不同类别的导师设置不一样的评价指标,如从事课堂教学的导师侧重于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而指导实践的导师则侧重于实践成果的获得情况。

(2)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学生通过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专业教育获得理论水平、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创业精神等素质的提升,这些素质和能力将为今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创新竞赛和创新实践项目取得的成果、参与创业活动的比例、发表科研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都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成果的重要指标。

(4)学校评价。主要包括学校制定的创新创业教育规划、设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否有效促进该项工作的进展,学校的教育设施和实践基地是否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学校所营造出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就业情况和创业情况、获得社会认可的程度等都是重要评价标准

(5)社会支持。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说,要重视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和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来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来讲,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实习实践基地的情况是体现社会支持的重点。

将以上这些要素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评价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定性和定量地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反馈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

三、结语

本文重点研究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了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教育支持、教育评价为支撑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并通过明确、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来进行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评价和改进,从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形成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