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课堂联动”模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 投稿变美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743次
  • 评分4
  • 65
  • 0

李 蓉,李向阳,廖福保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系,广东 广州 510507)

摘 要: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竞争力的内在体现。文章结合计算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四课堂联动”培养模式的构建,借助Iteam学生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基地平台的推进,建立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提出一系列的培养保障措施,探讨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四课堂联动;培养;Iteam;评价

0 引 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存在良好的机遇。优胜劣汰决定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1]。对现代企业来说,需要的人才越来越职业化,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的符合招聘岗位要求和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关注的焦点往往是“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等核心能力。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强调职业态度、团队合作等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成为企事业单位员工考核、提升、晋级的主要考核因素[2]。企业通过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员工间的协同合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当个人面对知识更替和工作变换的问题,当企业组织发生变化、岗位变换或职业变更时,职业核心能力将成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孵化出职业专业技能,最终实现个人理想,成就个人事业。因此,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3]。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需要就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也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教师、学生和企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有较为清晰的认识[4],而在高职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情况比较突出[5],这主要表现为:①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没有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中;④教学过程没有凸显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何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构建符合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培养模式,如何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这些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1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3个方面,如图1所示。职业特定能力是针对某一具体职业所应具备的工作能力。职业通用能力是每一个领域或行业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通用能力,其适用范围涵盖整个行业领域,也称为行业通用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具备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被称为“关键能力”,在美国被称为“基本能力”,在中国香港被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等。它是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最基本、最关键、最核心的能力,它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不论人们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这种通用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专业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沟通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协作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8个方面[6]。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将有助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在职业生涯中稳定发展。

2 基于“四课堂联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培养可以使学生具备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转化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为了顺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高职教育教学先进理念,我院计算机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四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7-8],如图2所示。

“四课堂联动”指的是“第一课堂”抓质量、“第二课堂”出特色、“第三课堂”塑品牌、“第四课堂”重拓展的实施路径,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4个互动式培养方法和教育平台,“联动”主要体现为四大课堂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交叉性。“四课堂联动”实现了传统教学向教学全过程和全要素的深度融合。

“第一课堂”抓质量,主要指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并在校内进行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综合课程实训、专业技能训练等。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专业知识有初步的整体感悟,教学过程大多采用“项目主导,行动实践”的模式来构建能力教学模块。“第二课堂”出特色,主要指以计算机系Iteam大学生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基地(简称Iteam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工作室、兴趣小组的纽带作用,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管理人员等为学生授课,实施“订单式”教学,实现“教、学、做”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室的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采用以赛带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第三课堂”塑品牌,只要指依托Iteam基地,采取构建虚拟公司的形式,开展模拟企业真实项目和管理流程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创业、协作创新、沟通合作、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和延伸,契合企业的真实需求。学生还可通过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社会调查、顶岗实习、技术服务、自主创业及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塑造自我品牌。“第四课堂”重拓展,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转化吸收,拓展大家的视野,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及环境适应性等能力。

“第一课堂”帮助学生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意识形态,并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信息处理及解决问题等初步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强化和拓展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自我管理、资源利用与共享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三课堂”是对第一、第二课堂的拓展,学生在企业环境和岗位工作中将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特定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相结合起来,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和巩固;“第四课堂”是以上3个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能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得以提升。4个课堂无论课程类型、教学地点、实践形式等各有不同,但互为补充和完善,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层层推进、逐步提高。

3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是落实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1)评价体系构建。

为保障培养的效果,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提出明确的指标和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评价方法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项目分析、问题解答、技能操作、技术服务、专题讨论、作品展示、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规范培养过程,保证培养质量。

2)组织保障。

为了平稳有序的推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计算机系充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成立了Iteam大学生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基地,该基地由系领导直接指挥,组建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本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体系研究、总体规划、方案实施和实践探索等。Iteam基地设立了学生专业社团、学生工作室、创业公司、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完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的实施和评价工作。

依托Iteam基地,目前共组建了7个学生专业社团、14个学生工作室、3个兴趣小组及5个创业公司,每个部门都分配一名专职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为学生学习和开展活动提供全面支持。其中,学生专业社团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和资源,同时每学期面向全校组织不同主题的职业技能竞赛;学生工作室主要面向二年级以上的同学,进驻学生工作室的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参加技能竞赛、参与项目开发等;创业公司主要面向三年级学生,主要为大家提供自主创业和创新能力发挥的平台。通过活动的开展和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领导能力,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3)制度保障。

为了促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取得实效和推进Iteam基地的有效运转,不断改进并完善Iteam基地自身的制度建设,建立了较为科学的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的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并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对Iteam基地的管理。经过实践探索,结合管理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了《Iteam大学生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基地工作条例》《Iteam学生专业社团章程》《学生专业社团、兴趣小组指导教师考核办法》《Iteam虚拟公司注册管理条例》《学生工作室安全管理制度》等9份规章制度,为完善Iteam基地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法理依据,同时这些文件也从制度上保障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4)支持措施。

为了将工作落到实处,计算机系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各学生工作室配备了固定的学习场所和必需的设施设备,为学生开展活动、开发项目和自主创新创业等提供硬条件的支持。同时,落实经费投入,建立激励机制,推行工作量考核办法,从经费投入和奖励措施上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上措施的推出,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实施效果

基于“四课堂联动”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特色,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所有学生通过第一课堂接受了职业核心能力的系统教育,从学生的课程设计、程序开发等方面来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60%以上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竞赛活动等第二课堂开展了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项能力训练,在各类各项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取得包括国家一等奖在内的优异成绩,同时依托这些竞赛,院级专业竞赛蓬勃兴起,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参与,学生受到了锻炼、增强了信心,课堂知识和技术实践得到了广泛的结合。通过邀请企业人士、行业专家等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全面汲取各方面营养,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个体发展和能力迁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通过第三课堂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上取得很大进步,有几个进行自主创业的团队已获取风险投资,充分发挥出了自主创新的职业核心能力。

从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情况分析,毕业学生在就业单位表现出较好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角色转化迅速,适应能力很好。在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效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使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转变了计算机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教学的宗旨,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动把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提高了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此外,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并带来效益,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培养过程的积极性。这些变化和进步表明,通过两年多的机制建设和努力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能力素质获得社会用人单位好评。

5 结 语

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四课堂联动”培养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主体、沟通渠道;借助Iteam基地这一重要平台,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上教学与课下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基本达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充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改革创新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企业岗位转换的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学凤, 祝燕芳.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 11-14.

[2] 檀亚芳, 魏新民, 于英丽. 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四课堂组合”教学模式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11): 14-16.

[3] 顾艳霞, 杨小燕.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 15-17.

[4] 赵静. 高职信息技术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 职教论坛, 2013(26): 83-85.

[5] 潘菊素. 实践教学“三课堂”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5): 82-84.

[6] 赖小卿. 论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8): 96-97.

[7] 王茜. 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 教育评论, 2011(4): 40-42.

[8] 叶萍. 构建基于四大课堂联动的互动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29): 66-70.

(编辑:白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