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59次
  • 评分4
  • 63
  • 0

冯 颖

现在的学生都承担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但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历练,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尝试做到的,就是让学生能苦中作乐,品尝到学习中那点甜的滋味。

一、在探究过程中引领学生追寻发现的意义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普遍感觉到了地理知识点的多、散、难、乱等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注重地理概念的讲解、名称的记忆,甚至出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原理,只要学生会做题就是达到了教学目标的情况。布鲁纳说过:“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去思考“我该做什么?”“我可以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例如:在学习“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时,如果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类空间性很强的抽象知识,学生就可能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而且遗忘率较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就要替学生指明一条可以消除空间障碍的路。利用所处教室的三维空间找到模拟的赤道、北纬30°、北纬60°、北纬90°四条特殊纬线,请两位学生分别站在赤道和北极的位置,用肢体语言模拟出气流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从而真正理解“三圈环流”是地球近地面与高空之间的大气有规律的运动,让学生能在参与的同时,体会到“发现”的快乐。

二、用新鲜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

教师通过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优美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愉快,更能使枯燥的知识具有灵动性。说到“环境问题”,这是当今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而谈起解决措施,同学们只会想到“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渐渐地成为一种思维定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学习就是生搬硬套,不需要自己的体会、感知和觉悟。假如换些新鲜的语言,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如说到抑制“三高”,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哪“三高”——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更具形象性。在讲授“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我把蒙牛的广告语“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带进了课堂,为什么特仑苏的奶源质量如此之好?学生立刻活跃了,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三、用导思式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评价和看法。对此,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案例,让学生在一系列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案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讲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等人文地理的内容时,我更偏向于选取家乡南通的发展案例,将南通城区扩展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观察南通郊区城市化的实现过程;播放南通新闻,让学生们感受南通市整体形象的提升。这些案例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四、在爱的力量下让学生爱学乐学

“爱是教育的工作,又是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的爱,它是一种专业之爱,这种爱体现在平时的细小点滴之处,能够使学生爱学并且乐学。它不是简单的一堂课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利用丰富多彩的图像展示,让学生能欣赏到美的事物;利用背景材料、选择社会热点,跨出教材的局限,不让学生变成井底之蛙;利用网络等新的媒介,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不搞题海战术,分层布置作业,肯定学生主人翁地位。这时,地理课堂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态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们只有在这样的地理课堂中才能感觉到轻松愉悦,觉得既能学到知识,亦是一种享受,从而主动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风气。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第二中学)